揭秘明朝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史略】

1405年,明代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船队起锚远航,出使中国南海以西的国家和地区。根据《郑和航海图》记载,在航行时使用的“过洋牵星术”和“海道针经”,代表了当时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

在古代,天文导航又叫过洋牵星,它包括观测方向和方位两个部分。大约在元、明时期,我国开始运用过洋牵星术来观测船舶所在地的地理纬度。过洋牵星术用到一种叫牵星板的简便工具,据古代造船和航海技术专家金秋鹏所撰《中国古代造船与航海》中介绍,牵星板用乌木制成,一副是12块正方形木板,从小到大,最小的边长大约2厘米。再用象牙制成的一个小方块,边长约6厘米,四角刻有缺口。缺口四边的长度分别是半角、一角、二角、三角,一角是四分之一指。使用的时候左手拿着牵星板一端的中心,手臂伸直,让木板的下边缘保持水平线,上边缘对准所观

测的星斗,就可以定位船舶所在位置,计算出船舶的地理纬度了。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这项技术属于当时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海道针经是我国元明清时期用于导航的航海罗盘。这种技术利用8个天干、12个地支及八卦的四个方位,将航海罗盘圆周分为24等分,准确指示方向。

郑和下西洋时,使用方位和时间标示地点。比如《郑和航海图》中“太仓港口开船用丹乙针一更平吴淞江,用乙卯针一更到南汇嘴。”实则指“太仓港口开船用105度方向,一更时间到吴淞江,再往97.5度方向航行,一更时间到南汇嘴。”

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航海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所以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很少发生意外事故。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