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船采用多桅帆获取风力由来已久。早在公元2世纪时海船上就开始普遍树三至四帆了,也就是说开始应用多桅帆技术了。多桅帆加上四角帆可以令船在航行时不避强风激浪,这样就可以获得更高的航速。三国时,孙吴的造船业发达,多次派遣使者出使东南亚各国,发展海外贸易,当时在海船上就广泛采用多桅帆,一般为四桅帆。为了不使帆桅之间相互影响而失效,在设计上多桅没有建于同一条直线上,而是向两舷交错地布置,这样就可以借助风力在帆桅之间相互激荡,从而使得风帆能够不避迅风。

宋代,在我国海船中,一般都有三四桅,在一根桅上挂多张帆。帆既有利用顺风的方形帆,也有利用其它风向的梯形帆。此外,中国古船的牢固联结,桅杆得以向左右舷自有交错拼接,以使帆幕之间更好地相互激荡而取风。

元代,我国海船的多桅帆技术进一步发展。大型的海船上的桅杆都在四根以上,如1292年忽必烈诏命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护送阔阔真公主去波斯成亲时,就派遣由十四艘四桅大海船组成的船队进行护送。

明代,海船的多桅帆技术突飞猛进,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郑和船队的七次下西洋。郑和船队的航海,从小到大,为三桅至九桅。而当时欧洲的海船最多也过三桅。即使是今天,早我国太湖流域、长江流域仍然可以看见多桅帆的各种渔船、沙船等。

(本文根据《中国民俗文化丛书·船》编辑整理而成)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