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连海事船舶机电一体化团队
船舶机电一体化团队被评选为辽宁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同时团队获批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海底工程技术与装备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团队成员均为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学院中青年学术骨干,所在轮机工程学院轮机工程专业于2019年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团队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休斯敦大学和挪威科技大学建立国际学术联盟,培养了一大批科研技术人才,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共计267名。
团队负责人陈海泉教授及团队老师带领学生对船舶机电一体化前沿技术开展科研攻关,以世界一流海事大学为依托,历经十余年,在海上重大件吊装减摇补偿技术、船机油液污染物快速检测、深海锚绞技术等领域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实现了产学研用一体化,打破了欧美国家对高端海工装备的技术垄断,促进了我国海洋工程核心装备技术的国产化发展。获得辽宁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次、大连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三次,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次,获得其他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8次。团队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团队成员主持军委装备发展部重点项目、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大连市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
2022年船舶机电一体化团队“高海况下重大件吊装减摇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成果针对船舶非线性激励下的并联柔索冗余驱动、柔索固有弹性导致的高频振动、船舶非线性激励下吊重运动轨迹难以预测和载荷时变的瓶颈技术难题,发明了一种柔索并联机构主被动柔顺技术,同时研发了融合吊重轨迹预测和载荷动态估计的测控系统,研制的高海况下重大件吊装减摇核心装备在中远海运集团及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等多家单位进行实际应用。该成果共获得自主知识产权64项,包括国家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52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4篇,获得大连市技术发明一等奖。成果作为破解“卡脖子”问题的关键核心技术,入选中国科协2021“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经中国航海学会鉴定吊装减摇技术已达国际领先水平。相关成果可在四级海况下完成海上重大件的吊装转运定位作业,提高了海上吊装作业的安全性和效率,打破了欧美公司对高端减摇装备的技术垄断,提升了我国的海洋建设与深远海补给保障能力。最终该成果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