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上讲,《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注重宏观引领和微观指导相结合,针对性好、可行性高、操作性强,对船舶工业发展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中国船舶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包张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实施方案》与2009年国务院印发的《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一脉相承,同时更加具有引领性和全局性,更加贴近当前船舶工业的发展现状,对我国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迈进,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指导意义。

运筹帷幄,战略引领战术

包张静指出,《实施方案》的核心在于两个字––“结构”,而对船舶行业来说首先要做的也是两个字––“调整”。“结构调整贯穿于《实施方案》之中,归纳起来可从两个角度和四个方面加以理解。”包张静分析说,从船企的角度来看,要在市场环境不好的情况下,通过市场倒逼、政府引导和企业应对相结合,强化需求引导,调整产品结构;而从船东角度来讲,在市场低迷的时期,船企需要通过提供节能环保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船舶来打动船东,创造需求,从而在供求两个环节上改变船舶工业的现状,整合生产力布局,优化船舶产业结构。为此,应该着重抓好控制产能、技术创新、企业兼并重组和加快老旧船舶报废这四个方面的工作。

“调结构、促转型,首先是要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和自身的供需关系,在战略的指引下,合理安排战术,下决心打赢促进船舶工业发展的‘技术攻坚仗’。”包张静强调。

后来居上,弯道更好超车

既然是“技术攻坚仗”,就必须具备攻坚的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制造业就是靠技术,这一准则在造船业永远不会过时,任何时候都极为重要。包张静指出,《实施方案》将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放在极为突出的位置,显示出决策层对于船舶行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客观、深刻和清醒的认识。

在金融危机滞后效应继续显现的当下,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对于我国船企来说正是“危”中寻“机”的重要机遇期。“与韩国企业相比,我国船企往往在市场环境有利的时候,不愿意创新,在市场环境恶劣的时候,又不敢创新,因此,技术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包张静分析指出,“弯道有危险,但是弯道也是超车的最佳时机。我国船企在这一点上应该借鉴韩国船企的经验,越是在市场环境不利的时候,越是要沉下心来研发新产品,大胆创新,提升技术能力和自身实力。”

善于“接球”,还要学好“发球”

面对国际航运和造船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的密集出台,我国船企要提升科技实力、实现产品升级还必须满足国际市场要求,参与国际行业标准制定。《实施方案》将此作为我国船舶工业调整结构、促进转型的基本原则之一,无疑对我国船企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

“以前我们只是学会了‘接球’,现在我们的目标是要学会‘发球’。”包张静认为,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制定行业标准,这是船舶业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也是检验我们是否真正成为造船强国和海洋强国的重要标志。以往,我国船企被动地学习和研究别人制定的规则,只能跟随、遵从别人的“游戏规则”,现在应该主动寻求顶层话语权,通过创新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变跟随为引领,在提升硬实力的同时修炼软实力,做到“内外兼修”,而不是“外强中干”。

严格控制,动作准确到位

提升技术实力必须依靠骨干企业,实现“由大到强”的深刻转变。“从造船业的总量来看,我国远在韩国之上,但是从价值量来看,我们与韩国的差距不小。”包张静指出,《实施方案》强调严控产能和金融支持并举,不仅抓住了源头,而且打到了“七寸”。“资本具有逐利性,盲目投资、产能过剩必然导致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现在造船业不景气,许多企业转向了海工装备制造,但是海工装备业也有自身的发展周期,《实施方案》严控新增产能,收紧信贷支持,就是为了避免海工装备制造业重蹈造船业的覆辙。”

船舶工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但是金融机构的支持必须坚持商业原则,应该多元化,注重金融产品的创新和防范金融风险。包张静认为,《实施方案》其实也是在帮助船舶工业化解链条性风险和产业性风险,同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冷静客观地分析船舶行业的发展状况,以此来评估风险、规范流程,金融机构与船舶工业应该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包张静表示,《实施方案》已经为我国船舶工业明确了方向,确定了思路,谋划了布局,剩下的就是行业自身如何在实践中谋求发展。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长期的坚持和持续的努力,以及后续配套政策措施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船舶工业真正走出困境,实现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