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长油3(原名长航油运)在转至新三板后交出了一份市场各方都基本认同的破产重整答卷,债权清偿率据称达到100%,这家曾经沦落到尴尬境地的“央企退市第一股”才得以在跌宕起伏中得到片刻的喘息。

长航油运的全称是中国长江航运集团南京油运股份有限公司,当年来到资本市场时可谓是风头无二,头戴央企的光环,手捧“国油国运”的金字招牌,曾经一度被股民称为证券市场的“不死鸟”,但就是这只“不死鸟”却因为4年连续亏损亏损总额超过了80亿元被摘牌退市。伴随着它的退市,15万股民的投资款也灰飞烟灭。为什么这只股市的“不死鸟”神话会破灭的如此惨烈?这还要从2003年的央企整合开始说起。

央企整合:集而不团,整而不和

2003年的7月,196家中央企业的负责人奉召进京参加由刚刚成立的国资委主办的第一次关于中央企业的工作会议,当时国资委负责人提出要进行央企整合,具体方法是只保留特定行业的前三名,其他企业将面临听从调遣或者自谋生路的命运。接着央企就从196家减少到了191家,减少的5家被并入其他央企成为其二级子公司,整合速度在央企中产生了强烈的振动。

航运界也不例外,当时航运央企总共有五家,分别是中远集团、中海集团、招商局、中外运、长江航运集团,相比于其他三家实力雄厚的巨头,中外运和长航显得相对较弱,国资委就打起了将两家企业捏合成集团的主意。

可想而知,利益相关方必然会不情愿。对于中外运来说,一方面当时中外运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盈利水平都比长航集团要高,另一方面两家业务无法互补,中外运主营业务是航空和物流,而长航做的是内河航运。对于长航来说,其转型远洋运输的战略规划正在有声有色的进行中,也不希望出现颠覆性的调整。

但国资委推进两家公司合并的信心和决心都非常大,甚至不惜采用更换中外运负责人的强硬方式来继续推进合并进程。2008年6月,在国资委的主导下中外运长航集团终于成立了,当时高管中来自中外运的占了大多数,种下了集而不团,整而不合的种子。

随着长航油运经营形式的不断恶化,长航集团在中外运长航集团内部也逐渐丧失了发言权,国资委将来自于长航集团的负责人调离,来自于中外运的原来的负责人成为中外运长航集团的法人,伴随着央企整合和国油国运的启动,中外运和长航两大派系之间扩大规模比拼实力的竞赛愈演愈烈。这种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引入无效资源,一旦市场进入下行周期,问题自然会暴露出来。

经营战略:疯狂扩张运力

时势造就英雄,“国油国运”政策的出台为长航集团扩充规模、提升自身实力带来了良好的契机。包括长航集团在内的四家航运企业与中石化签署了为期十年的原油运输协议,长航将会迅速的扩充运力来满足中石化不断增加的订单数量,这块诱人的蛋糕大大增强了长航扩充运力的信心。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筹集巨额资金买船,于是,长航旗下的上市公司南京水运便担起了远洋运输资产置换的重任并更名为长航油运,2007年,长航油运斥资四亿美元开始买船。

2007年是航运的鼎盛时期,市场一片大好,BDI指数疯长到了11300点。据财报显示,2008年长航油运营业收入增长了55%,利润增长70%,公司在公告中提出将进行25亿元的定向增发,用于扩充船队规模。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