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日,招商局国际有限公司正式将公司名称变更为“招商局港口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商局港口”)。这家背靠百年招商局集团、头顶“中国最大”“全球第二”耀眼光环的港口运营商,借此更名契机,再次向港口业界宣示了自己打造一个全球港口帝国的“野心”和当仁不让的实力。

更名“港口”:一次名副其实的变身

在此次更名之前,招商局港口在其整个发展史上共经历了两次改名。早在成立后的第二年,这家公司名称就从“Attington Investment Ltd.”变更为主营油漆生产业务的“海虹油漆集团有限公司”;1997年,公司又更名为“招商局国际有限公司”,业务重心向港口业务版块倾斜。

自1997年后的近二十年时间里,公司逐年剥离与公司核心业务关联度小的油漆生产业务,以“中国领先的码头运营商”为发展愿景,在国内打造了一个可控且完善的港口网络群,核心业务覆盖中国沿海八个主要城市的枢纽港。2015年底,招商局港口以国内6147万TEU、全球8366万TEU的集装箱吞吐量,同时蝉联当年中国港口运营商冠军和全球港口运营商亚军,港口核心业务收入达到21488百万港元。因此,从公司目前的内外部情况及市场定位上看,招商局港口此次更名,显得更加务实。

招商局港口:用专注诠释帝国“野心”

图1 招商局港口国内港口网络布局

扩张杀手锏:投资与收购

2000年后,公司在港口帝国扩张的道路上,可谓是全心投入,目标精准,承袭招商系公司一贯的风格,通过持续的投资收购、改造新建、重组整合三大杀手锏,完成蜕变,由弱变强,一步步巩固自身的“江湖地位”。相关数据显示,为了通过收购做大核心的港口业务,在2000年-2005年,招商国际对外投资资本支出及非流动资产支出达到140.83亿港元。

我们可对招商局港口历年的投资收购情况进行简单的梳理:1997年入股中集集团;1999年入股蛇口集装箱码头;2000年入股赤湾集装箱等多个码头,拥有了第一个有管理权的码头;2001-2003年入股招商货柜和招商港务,签约多个码头项目,成为以港口及港口相关业务为核心的上市公司;2005年入股上港集团,国内集装箱枢纽港网络战略布局基本完成。同时,公司也在2005年问鼎了“中国最大公共港口运营商”桂冠,在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超过32%。2006年至今,公司继续入股国内各大枢纽港、并通过对持股公司进行重组不断完善国内的港口网络布局。

在海外,招商局港口的收购活动也高歌猛进:2008年后至今,公司先后投资或收购了尼日利亚、斯里兰卡、多哥、吉布提和土耳其以及达飞旗下遍布欧洲、地中海盆地、非洲、美洲、亚洲等地的多个集装箱码头,其中斯里兰卡科伦坡港(CICT)和多哥洛美港(LCT)的股权比重甚至分别高达85%和50%。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