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SS 记者 许婷)2016年10月27日上午,大连海事展航海科普论坛在大连世界博览广场举行。大连海事大学中国航运发展历史研究中心主任韩庆在论坛上做了关于“二战期间盟军商船上的中国海员”的主题发言。

韩庆主任介绍到,中国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劳务输出的传统,自17世纪初期开始,广东、福建地区的海员就已经开始为荷、英、法等国的东印度公司工作;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香港逐渐成为海员劳务输出的中心,包括从事船舶上的甲板部工作和劳务中介工作;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上海成为海员劳务输出的第二个中心,以上海和浙江海员为主的中国海员主要从事轮机部的工作。

韩主任说道,1939年,英国海军部通过征用、租借和购买的方式控制该国的全部商船,当时在英国商船上工作的海员共有约19.2万人,其中中国海员约12000人,后期,在英国工作的中国海员增加到20000多人;1940年,随着Pyrrhus号被U37击沉,中国海员在欧洲战场首次出现伤亡(8人遇难);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随着上海、香港和新加坡沦陷,大批中国海员无法回国;1942年,一艘挪威商船“Woolgar”在爪哇附近被日本飞机炸沉,36名中国海员葬身大海。同年1月12日凌晨,载有151名中国海员的“Cyclops”号被德国潜艇U-123在美国东海岸击沉,船上88人遇难,其中中国海员就有79人,这也是中国海员死亡最多的一艘商船。

据韩主任给出的数据显示,二战期间,全世界伤亡的海员总数中,死亡率达到91.25%,而总计3万人的中国海员中,也有10%的海员身亡,再也无法回到自己的故乡。

韩主任认为,中国海员从古至今一直保留着工作认真、肯吃苦、不酗酒、不滋事、恪尽职守的优秀品质,1908年,一位英国船长就曾表示“我们由衷希望返程时能允许我们雇佣中国海员工作”,在他看来,比起中国海员来说,英国海员更爱“个人享乐”,而且“傲慢无礼和懒惰怠工”。

最后,韩庆主任向大家展示了一幅矗立在英国利物浦码头的二战商船船队纪念碑照片,我们从镌刻有中英文的纪念碑上读到:“谨以此匾先给曾经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服务于这个国家的中国商船海员。我们不会忘记,那些献出生命的人们——请接收我们的感谢;我们更不会忘记,那些被要求离开的人们——他们不得不离去,在这个国家不再需要他们的时候;我们也不会忘记,那些永远也不知道丈夫下落的妻子们,还有那些从未见过父亲的孩子们。让我们记住曾经发生过的一切,让历史不要重演。永远的怀念。”

向英勇奉献的中国海员致敬!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