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宿:不一样的“后半生”

    八百年后—公元1996年,中国对南海的水下文物进行了一次普查。正是因为这次普查,日后华光礁一号得以重见天日。但是普查之后,由于技术力量、人员、经费的限制,多年未能发掘沉船。直到2007年,一支由沿海和内陆湖各省份的水下考古精英组成的西沙水下考古工作队成立,开始了对华光礁一号的发掘工作。

    海口市副市长、时任海南省文体厅副厅长的朱寒松是该项目负责人,也是2007年西沙水下文物考古的参与者。文体厅在海南省政府的指导下做了大量工作,最终促成海南省与中国水下考古中心的合作,完成了华光礁一号的顺利发掘。

    至今,华光礁一号的船体和货物基本都被发掘了出来。因为船是触礁沉没,船体的破坏比较大,船上层区的东西早已散落,难以寻觅。而下层货仓里的货物保留比较完好,主要是官窑的瓷器—有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也有宫廷用的装饰性物品,此外还有一些铜器和铁器。

    “华光礁一号和南海一号很像,他们都是南宋沉船,都在南海沉没,同样在今天被人们发现并发掘出来,”南海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钊说,“但是他们也有迥然不同的地方。南海一号沉没在大陆架,海底是淤泥,它的沉没原因可能是大风,沉没时船体完整,泥是软的。船触底后没有二次破坏,淤泥慢慢沉积,将船与海水隔绝,使船的物理性状保存较好。而华光礁一号不仅沉没时触礁破坏,沉没触底后又受到八百年来珊瑚的裹挟,物理和化学性状相对都没有那么稳定。”

    华光礁一号采用了传统意义上的分解打捞的方法,船体板被一块块地发掘出来。如今,这些船体板被浸泡在海南省博物馆一楼大厅的水池里,正在进行脱盐工作。一片片八百年前的木板安宁地躺在水池中,像古稀老人悠然地晒着太阳。

    八百年前,它们被征集到一起,组成一个整体远洋出海;今天他们似乎回到了刚出生的样子,又重新变为一个个个体。虽然专家们日后可能尝试对船的复原工作,但是面对这样世界范围内的难题,复原成功的具体时间还说不准。

    不过无论如何,我们已经见到了八百年前的船体,已经证明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如若有一天,船体被复原成功,那么,对于华光礁一号,对于中国的海洋文明,将会是一个新的起点。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