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得上去、救得下来”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每一位海上救助队员的心中。正是这样的“铁律”才得以让北海救助船队的救助任务战战告捷,而这完全得益于一个人——孙世彬。

    孙世彬,交通运输部北海救助局救助船队的一名高级船长、高级工程师,兼任局总船长。由于工作突出,孙世彬前不久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

    荣誉称号的获得不是体现在口号上,而是贯彻于每一次救助行动中。30多年前,孙世彬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当时的交通部烟台打捞局。从此,他也就与救助结下不解之缘。

    2005年12月9日,“辽瓦渔25048”号渔船与一货轮发生碰撞倾覆,4名渔民被扣船底,随时有生命危险。由于船舱内空间狭小、渔网杂物多等不利因素,致使潜水员无法潜入舱内施救。时间紧急,4名被困渔民兄弟牵动着每一个救助人的心。在这个关键时刻,孙世彬毅然提出了在翻扣的木质渔船船底开洞救出被困人员的新方案。因为此前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为确保救助过程中开口位置准确,不伤及被困人员,以及确保难船在开洞后不会因为内部空气泄露、浮力减小而沉没,他建议采取用强度足够的钢丝缆和尼龙缆将难船牢牢固定在救助船船舷的方法,确保难船在浮力降低时不会下沉。经过近六个小时的艰苦奋战,被困舱内的4名遇险者从开孔中被成功救出。从而创造了在倒扣船底开洞救生的奇迹,在我国救捞史上开创了此类险情成功救助的先河。

    像这样的救助任务,孙世彬不知经历了多少次。2007年3月8日,长200多米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荷兰籍挖泥船“奋威”轮在天津锚地发生碰撞,被一艘长336米、装有9000多个箱位的集装箱船艏部深深插入舱内,船体进水沉没。当时,“奋威”轮上装有2500余吨燃油,一旦泄露将对渤海湾生态造成灾难性后果。接到救助指令后,孙世彬赶赴现场组织指挥,并带领有关人员多次登上难船实地考察,由于高强度的连续工作,致使他的高血压病发作。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奋战,终于圆满完成了救助任务。

    去年11月17日深夜,朝鲜籍货轮“吉松5”轮在大连海域沉没,船上20名船员除2名被救起外,其余人员下落不明。接到指令后,孙世彬果断派遣“北海救131”轮展开海上大搜索。由于气温低,救助船员冻得浑身发抖,孙世彬一边鼓励他们坚持“不抛弃、不放弃”,一边指示救助船舶沿着漂移方向不断扩大搜救范围。终于,在凌晨5时50分,将幸存的13名船员成功救起。

    仅2005年以来,孙世彬执行海上抢险救生任务800余艘次,获救人员4000余人,获救财产价值近百亿元。“救助无小事,只有用忠诚和奉献才能筑牢海上防线。”谈起多年的海上救助经历,孙世彬如是说。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