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刚刚完成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凯旋的“雪龙”号静静地停泊在上海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38岁的党支部书记王硕仁正带领值班船员,对船上机器设备进行检修保养。

  征尘未净,又整装待发——“雪龙”号即将踏上第28次南极考察征途。

  “雪龙”号的灵魂

  极地考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展现。近年来,我国正在从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迈进。作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极地考察海上支撑保障服务平台,“雪龙”号任务艰巨而光荣。

  在我国每次极地科学考察队临时党委下设的几个临时党支部中,“雪龙”号党支部是唯一固定的党支部,43名船员中,共有32名共产党员。无论是航行在浩瀚无际、风急浪高的汪洋大海,还是穿梭在冰山林立、暗礁丛生的南极冰区,共产党员都冲锋在前。船员们说,党支部和党员是“雪龙”号的灵魂,有着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

  “雪龙”号船员的工资待遇远远低于国外科学考察船,甚至无法与国内一般的远洋船员相比,但党员们对极地事业的热爱、对党的忠诚感染了全体船员,没有一人畏惧艰险、计较“待遇”。

  西风带,是“雪龙”号进入南极必经的一道“鬼门关”。在南纬40度至60度之间,常年有六七个气旋频繁活动,阴风怒吼、波涛汹涌,自古以来就是航海禁区。

  最近几年,“雪龙”号近20次频繁穿越这一“禁区”,圆满完成我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改扩建工程和昆仑站建站的物资运输任务,并将所有的工程垃圾运回国内。

  尽管“雪龙”号装有先进的雷达系统,但南北两极的浮冰和冰山在屏幕上显示的都是一个白点,很难区别,只能依靠值班驾驶员和水手的眼睛来识别,航行难度之大、安全隐患之多非亲身经历难以想象。

  在参加我国第24次南极考察时,记者曾亲眼目睹“雪龙”号穿梭在令人恐怖的“冰山丛林”。一座座巨大的冰山近在咫尺,有的距“雪龙”号仅十几米,稍有不慎就会重蹈“泰坦尼克”号的覆辙。

  每当驶进危险冰区,总能看到共产党员、船长沈权日夜守望在驾驶台,不是拿着望远镜紧盯海面,就是在昏黄的灯下研究气象云图和航行路线。艰难险阻面前,船长身先士卒,党员奋不顾身,鼓舞了全体船员,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

  多年来的艰苦历练,使“雪龙”号积累了丰富的冰区航行经验。在我国第四次北极考察中,“雪龙”号冲破低纬度厚重浮冰的阻挠,机动灵活地在浮冰间寻找“清水塘”航行,一步步航行到北纬88度26分,创造了我国航海史上迄今到达最高纬度的纪录。而与我国同时进行北极考察的一艘国外破冰船,仅航行到北纬75度就因无法穿越厚重浮冰折返回国。

  危急关头看党员

  在我国第27次南极考察中,“雪龙”号在穿越西风带前往南极途中,主机第四缸气缸启动阀突然严重漏气。如果高温高压的气体倒流到主空气瓶,极有可能引起爆炸,后果十分可怕。但在风急浪高的西风带,如果停掉主机船舶失去动力,也可能会面临翻船的灭顶之灾。

  两难之际,共产党员、轮机长黄嵘十分冷静地分析了各种风险,当机立断,毅然决定在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停掉主机更换气缸气动阀,整个过程仅用十分钟,“雪龙”号转危为安。“在每次考察中,‘雪龙’号的安全比我的生命还重要,我们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看护它。”黄嵘说。

  “雪龙”号轮机部机匠长邵旭明是一位曾经参加过我国首次南极考察的老党员,20多年来,“雪龙”号就是他的家,他对船上的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

  在第26次南极考察中,邵旭明在一次例行巡视检查中,突然听到“雪龙”号舱底传来一阵轻微的敲击声。这声音十分微弱,如果是一般人听到,很可能认为是海面上浮冰撞击船的声音。但敏感的邵旭明觉得不对劲,赶紧向轮机长黄嵘汇报。黄嵘没有丝毫大意,当即决定停船检查。

  尽管主机已经停掉,但各种各样机器散发出的巨大热量,使机舱里温度高达六十多度。邵旭明第一个钻进主机里查看,这一看不禁让他倒吸一口冷气:原来“雪龙”号经过长时间破冰,强烈震动已经使主机链条偏移错位,固定螺丝大部分松动,如果不是发现及时,主机就会出现各种定时错乱,导致瘫痪,后果不堪设想。

  这次事故处理持续了近一天时间。在邵旭明的带领下,轮机部人员轮番钻进主机“接力”检修,油污夹杂着汗水,他们钻出来的时候一个个都成了湿淋淋的“黑人”。

  轮机部的机匠方平是一位年轻的共产党员,他深有感触地说:“党是一个具有极大引力的‘磁场’,不管离开祖国有多么遥远,我都会铭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爱国、求实、拼搏、创新的‘南极精神’始终是鼓舞我顽强奋斗、为国争光的动力源泉!”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