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放缓 缓中分化 分中趋优

——2016年上半年国有企业经济分析报告

李锦

上半年,中国经济企稳回升迹象明显,预计增速将保持在6.7%—6.8%之间。2016年上半年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作用下,中国国有企业在持续探底中开始呈现企稳的迹象,CPI重返“2时代”、PPI负增长大幅度收窄、企业利润增速的转正等都表明中国国有企业和宏观经济并不存在“硬着陆”的可能。今年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举措“三去一降一补”,上半年开始见效,目前国有企业“总量持续回稳”和“微观困难加深”相互交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仍然处在胶着状态。国有企业主要经营指标稳中向好,营业收入降幅收窄,呈现“总体放缓、缓中分化、分中趋优”的基本态势。其中,16家中央企业效益增幅超过30%,38家企业上半年效益同比增幅超过10%。6月份中央企业当月实现利润是上半年的最好水平。

从国有企业经济数字分析,营业收入降幅收窄

1、今年上半年国企营收增长速度放缓。

上半年,受石油、煤炭、钢铁、有色、电力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或政策性下调影响,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同比下降0.6%。中央企业1—6月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0.8万亿元,同比下降1.8%;但降幅逐月收窄。6月份当月实现营业收入2.2万亿元,高于近两年中央企业月均收入(2万亿元)水平。

营业总成本方面,1—5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成本同比下降0.3%,中央企业同比下降0.9%,地方国有企业同比增长0.6%。5月末,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5.1%。

2、国有企业利润降幅收窄,企业分化在加快。

利润方面,中央企业上半年实现利润总额6234.7亿元,同比下降3%,降幅比上年同期收窄2.4个百分点;从行业来看,1—5月,交通、施工房地产和医药等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幅较大。石油、建材和化工等行业实现利润同比降幅较大。煤炭、钢铁和有色等行业亏损。

中央企业效益水平明显回升,二季度实现利润总额3702.2亿元,月度利润平均为1234.1亿元,比一季度月均利润增加389.9亿元。6月份中央企业当月实现利润1419亿元,是上半年的最好水平。

中央企业有38家企业上半年效益同比增幅超过10%,16家企业效益增幅超过30%。

在主要行业的利润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8.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3.5%,农副食品加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1.7%,纺织业增长6.9%,汽车制造业增长8.9%,这几个行业都是增长比较快。从这些效益相对比较稳定的行业来看,和居民生活关系比较大,和消费相关的新兴产业、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的领域,现在发展情况还是比较好的。

3、重化、能源、制造等行业产能过剩,承受压力大。

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重化工业、能源、装备制造等等,不仅承担着在市场上不断地增加经济效益的任务,而且也承担着其他的一些社会责任,包括一些重大基础研发等方面的责任。比较来看,国有企业的结构调整和私营企业比较起来,其灵活度和及时性都要更差一些。

上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遇到了一些波折。4、5月份钢铁生产量出现了一些反弹,与价格反弹密切相关,而相关企业借价格反弹之势又恢复了产能。

4、平均资产负债率下降。6月末中央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6.2%,比上年末下降0.5个百分点,56家企业资产负债率比上年末下降;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7110.4亿元,同比增加430.6亿元,增长6.4%;6月末货币资金4.5万亿元,同比增加862.1亿元,增长1.9%。

5、上缴税费同比增加。上半年,中央企业上缴税费1.1万亿元,同比增加323.2亿元,增长3.2%,增速比一季度提高3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3万亿元,同比增加190.5亿元,增长0.6%,73家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百元营业收入支付税费9.8元,同比增加0.5元。

国企“企稳回升”迹象明显,主营收入呈良性趋势

从今年上半年宏观政策实践和经济运行实际来看,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国有企业的亏损收入占其主营收入的比重朝着良性趋势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工业产品的供求关系有积极的变化。CPI已回到2%左右,4月份同比上涨2.3%,5月份上涨2%,表明经济通缩较之前期有所缓解。5月PPI降幅收窄至-2.8%,环比上涨0.5%,今年以来连续5个月降幅收窄,显示工业产品的供求关系有积极的变化。上半年中央企业重点行业实现稳产稳销,煤电油运等基础产业经营保持稳定。其中,石油石化企业成品油销量增长1.8%,煤炭企业原煤产量增长1.2%,发电企业发电量增长2.5%,电网企业售电量增长1.6%,水运和航空运输总周转量分别增长7.4%和9.1%。

2、制造业PMI逐渐回到荣枯线。6月份制造业PMI为50.0%,比上月微降0.1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总体呈现生产平稳、结构进一步优化的特征。服务业PMI明显回升,6月份为53.7%,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小幅回落后明显回升,表明服务业扩张步伐有所加快,企业对市场预期较为乐观。

3、中央企业扭亏减亏幅度增大。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6.4%。年初以来,工业企业各月利润均保持增长,改变了2015年利润下降局面,6月份继续延续平稳增长的态势。

中央企业中的亏损企业扭亏减亏幅度增大。今年一季度有18家中央企业整体亏损,经过二季度的积极努力,有6家中央企业扭亏为盈,其他12家企业实现大幅减亏,比一季度减亏70.6亿元。

产业结构继续改善,向中高端迈进的步伐在加快

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已取得进展。国企经济的质量和内涵也已出现较明显的提升。从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来看,有多方面体现:

1、产业结构继续改善。上半年服务业增速继续快于工业,这意味着服务业占GDP比重继续提高。从工业结构内部来讲,高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增长速度在明显加快,比重也在持续提高。1—5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是12.1%,比去年同期提升了0.8个百分点;1—5月份装备制造业占工业比重为32.5%,提升1.3个百分点。显示出工业向中高端迈进的步伐在加快。

2、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对“僵尸企业”和高债务企业的整治还没有实质性展开,大量高负债国有企业却已经大规模进军土地市场、海外并购市场和金融投资市场,这是不好的一面。但是,也要看到固定资产投资额中高技术投资、服务业投资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比重在提升。上半年中央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453.5亿元,同比下降2.1%,降幅比上年同期收窄4.7个百分点,自2016年2月份以来逐月收窄。中央企业6月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08亿元,比上年增长7.4%,高于近两年月均水平。有49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32家企业增幅超过20%。上半年通信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51.4亿元,增长0.9%;电力、军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5%和13.3%。而高耗能投资,尤其是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增速在回落。

3、钢铁煤炭产能压减推进。钢铁、煤炭、水泥、建材等行业产能已达到峰值,钢铁产能达到需求的150%;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受需求不足和综合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亏损面扩大,部分行业全行业亏损,面临倒闭破产压力的企业增多;产融结合困难,有的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1—5月,原煤产量下降8.4%,5月当月产量和库存下降更快,原煤产量下降15.5%,5月末规模以上原煤生产企业库存同比下降6%;1—5月粗钢产量下降1.4%,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推进。28个省级人民政府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完成了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目标责任书的签订,2016年中央奖补资金已向地方拨付到位。

4、政策性让利贡献增加。央企1—6月整体效益增速将超过10%,上半年电信企业采取提速降费、流量不清零以及取消京津冀漫游费等措施,火电企业上网电价下调,石油石化企业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下调,这些政策性降价让利或降低加工业、服务业经营成本合计约1050亿元。如果考虑政策性降价让利因素,中央企业1—6月整体效益增速将超过10%。

国企改革顶层设计阶段基本结束,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

1、改革的组织领导体系和文件体系基本建立。自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出台后,目前已相继制定出台14个专项改革意见或方案,还有8个文件正在履行相关程序,相关配套文件即将全部制定完成,密集出台。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共制定出台国企国资改革文件394件。国企改革也将进入由设计到施工的攻坚阶段。但是,国企负责人改革动力机制未形成,对国企改革与供给侧改革观望状态明显。

2、试点工作全面铺开,重点难点问题逐步突破。一方面将试点作为推动改革文件落地的重要抓手,央企试点达22家,今年上半年,各地共启动国企国资改革试点147项,已有50项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3、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工作全面提速。分类改革扎实起步,国务院国资委研究提出了中央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方案。各地国资委普遍开展了企业功能界定工作,目前已有17个省、直辖市和3个计划单列市明确了监管企业的分类标准,许多已落实到企业。广东、重庆、上海等地在改革、考核、分配、人员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分类管理的有益探索。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成效显著,全国国有企业改制面超过80%,中央企业改制面超过90%,股权多元化比例达67.7%。

4、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步伐稳健。截至目前,5组10户中央企业联合重组正在积极推进,中央企业户数年内有望整合到100家之内;截至5月底,中央企业粗钢产量、玻璃产量、电解铝产量分别同比下降5.9%、17%和24.1%,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17.4和22.4个百分点。

5、国有企业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一些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有待完善,国有资本运行效率需进一步提高;一些企业管理混乱,内部人控制、利益输送、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突出,企业办社会职能和历史遗留问题还未完全解决。

6、国有经济结构性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一是产业结构性失衡,二是产品结构性过剩,三是动力结构性错配。发展的新动能形成较慢。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瞄准经济下行风险,决策层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国家发改委5万多亿元的基础设施投资、4万多亿元的东北振兴计划、今年上半年预计超7万亿元的信贷规模等等。在这些政策措施影响下,经济企稳回升的迹象明显,决定中长期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的内生动力正在初步聚合。

上半年国企利润继续下降,国有企业的困难还是比较大的。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到了企业效益下降的幅度是在收窄的,所以随着整个经济增长逐步转稳,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情况也开始逐步趋向平稳。中国国企能保持发展基本面,得益于结构性问题正发生良性变化,发展总体环境正在改善。

注:本稿所称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包括中央管理企业、中央部门和单位所属企业以及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含国有金融类企业。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