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三十载 水上国门谱华章

全国十佳引航员周弘文得到外国船长高度认可。

在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进程中洋山分站发挥桥头堡作用。

引航员——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

引航员登离轮工作中。

“沪港引11”轮。

引航,不仅是连接船舶和港口的“纽带”,更是港口生产链上的首要环节。

位于长江三角洲前缘的上海港,居我国18000公里大陆海岸线的中部、扼长江入海口,地处长江东西运输通道与海上南北运输通道的交汇点,是我国沿海的主要枢纽港,是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口岸。

作为上海港专职引航机构,上海港引航站历经三十载岁月的洗礼,如今已是国内外同行中颇具声望与影响力的引航机构,也是中国大陆引航业在国际引航协会(简称IMPA)唯一的会员单位。秉承“维护主权、保障安全、精心引领、服务港航”的宗旨,该站以人文引航为基础,以科技引航为保障,以团队引航为关键,以安全引航为核心,践行为国引航使命,坚持思想引领、作风引领、目标引领、制度引领和文化引领,立足于服务港航业发展,以创新实践不断提升引航水平,以安全、高效、优质的服务维护着“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品牌。

  A

  强港建设开路先锋

城以港兴,港为城用。位于我国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交汇点的上海港,毗邻全球东西向国际航道主干线,以广袤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为主要经济腹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集疏运网络四通八达。

据统计,上海市外贸物资中99%经由上海港进出,每年完成的外贸吞吐量占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的20%左右。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改革,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6年居世界第一,成为举足轻重的国际大港。2016年恰逢上港集团整体上市十周年,作为上海港专职引航机构,上海港引航站无疑是港口建设的开路先锋。

建设强港,引航先行。乘着改革开放东风成长,上海港引航站从1978年引领船舶5451艘,到1986年达到10903艘次,1996年达20736艘次,2006年达5.5万艘次,2011年引领69345艘次,创上海开埠以来历史新高。近年来,该站年引领艘次始终保持在近7万艘次的高位。

为适应飞速增长的引航作业量,上海港引航站始终在提升管理水平、建设现代化管理体系方面坚持探索,建立“引航安全管理体系”,先后制定引航员培训、技术评估、实操考核等一系列制度规范,2014年6月通过了交通运输部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在信息化建设上,重点打造引航生产安全、引航安全监控、资源管理等信息系统,升级引航员助航设备,强化引航岸基支持,推进“E引航”体系建设。引航设备、管理保障等“硬件”设施上的跟进有目共睹。2011年12月,上海港专用引航船“沪港引11”轮建造完成,是目前国内吨位最大、设备最齐全、操纵性能最好的专用引航船。

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主体工程,洋山深水港开港至今,累计集装箱吞吐量破亿标箱。船来船往的背后,离不开上海港引航人的每一次精心引领。

2004年,洋山开港在即,上海港由“江河时代”跨入“海洋时代”,给上海港引航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课题。为此,该站举全站之力迎接挑战,持续推进《洋山引航方案》论证工作,精心选拔 20名作风过硬、技艺精湛的高级引航员,通过理论培训、实地考察、模拟器操作等方法从事洋山引航作业。

回首洋山港引航筚路蓝缕的征程,“洋山功臣”李能荣历历在目。“那时候去洋山,东海大桥和高速公路尚未开通,只能乘车走一级公路到芦潮港再搭拖轮才能到工作区,感觉完全是个荒岛。因为需提前引领装载桥吊的特种船舶进出港,我们较早就驻扎在洋山。开始住的简易宿舍,晚上风呼呼的吹,睡在里面总感觉屋子会散架。”

克服了海港潮流湍急,冬季寒潮、夏季台风及大雾天气频繁,岛上办公、生活环境艰苦等诸多困难,上海港引航站洋山分站2008年引领船舶靠离洋山港突破10000艘次,截至2016年8月底已经安全引领船舶82909艘次,引航安全率100%,引航人用精湛的技术和拼搏精神不断刷新着洋山港引航记录。

“回顾三十年的风雨历程,上海港引航站在上级的领导和扶持下茁壮成长,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与呵护。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站在中国航海大发展这个崭新的历史坐标点上,我们还需以新状态迎接新挑战,以新能力适应新常态,以新作为开拓新局面,努力实现‘引航梦’与‘强港梦’的同频共振!”上海港引航站站长薛一东表示。

  B

  精湛技能服务港航

“安全和服务是引航工作的生命线,确保引航安全就是对港航最好的服务。”这是上海港引航站服务航运发展做出的庄严承诺。

近年来,邮轮经济方兴未艾。数据显示,自2006年歌诗达邮轮“爱兰歌娜”号首次以上海为母港运营邮轮航线以来,上海邮轮产业发展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邮轮出入境人数由2006年的8.13万人次增长至2015年的163.6万人次,增长超过20倍。目前,上海港已形成“一港两码头”的国际邮轮组合母港,可以满足各类型邮轮的靠泊需求,停靠邮轮艘次和旅客吞吐量一直蝉联全国第一。

国际邮轮频繁进出,引航安全不容忽视。据了解,上海港两个船舶密度最大的航行交汇区位于吴淞口警戒区和圆圆沙警戒区。其中,吴淞口警戒区位于黄浦江口外,旁边即是吴淞国际邮轮码头,是多条航路的交汇中心,交汇船舶存在5-6种可能的运动态势,船舶通航密度高;圆圆沙警戒区是上海港航道的大型船舶交叉会遇的重点水域之一,南槽航道和北槽深水航道在此交汇,沿岸码头众多,既有作为航道交汇分叉处的基本特征,又有船舶密度大,航行态势复杂,交叉横越等特点。

为确保引航安全,上海港引航站经过严苛的选拔,从300多名引航员中确定38名长期保持良好安全纪录的引航员担任邮轮引航工作,他们拥有在上海港丰富的引航经验,不仅熟悉各类船舶的航行规律及避让习惯,也对上海港水文气象和通航情况如数家珍。

关键时刻敢于担当,这样的引航佳话在上海港引航站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并不鲜见。

今年8月30日晚间,曾开启我国本土豪华邮轮营运先河的“天海新世纪”号再次鸣笛起航,搭乘近2000名旅客和800多名船员离泊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开启跨国海上之旅。

不料31日凌晨,航行于长江口海域的“天海新世纪”号右舵突发故障,偌大的邮轮就此飘荡在长江口海域。经应急处置后再次评估,基于安全因素,多方商讨决定邮轮返港靠泊。

因突发故障导致豪华邮轮返回出发港口的事例,在国内尚属首次。接到故障邮轮返港靠泊的引航申请后,上海港引航站迅速制定计划并委派两名技术水平过硬的引航员赵荣辉和施雪文登轮执行引航任务。该站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也密切关注长江口深水航道和外高桥航道的船舶交通流情况并对故障邮轮“天海新世纪”实时监控指挥,为这次引航任务提供岸基支持。

由于前期受冷空气和今年第10号台风“狮子山”外围环流共同影响,当时长江口区海域海上涌浪非常大,引航员能否安全登轮成为邮轮返港的第一道障碍。

31日13时30分,海港拖轮准时抵达长江口引航船,护送引航员登轮。然而由于拖轮船头高于邮轮舷墙侧门的引航梯口,加之海上涌浪的影响,几经尝试,引航员仍无法登轮。

无奈之下,只能通过引航快艇接驳的方式才能确保尽快登轮。两名引航员没有犹豫,搭乘引航快艇,在剧烈颠簸中多次尝试,才得以登上了“天海新世纪”号。

随后,邮轮与巡逻艇、救助船、拖轮组成联合编队,在引航团队的精心引领下,有效克服了低速航进中邮轮受风流影响增大、偏航加剧、舵效变差等实际困难,经过近9个小时的鏖战,最终将突发故障的“天海新世纪”号安全靠泊吴淞国际邮轮码头。

  C

  技术创新提升效能

在航运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上海港引航站想船方之所想、排船方之所忧,推进以“保安全、保船期、降成本”为主旨的阳光引航,进一步提升了该站服务能级。 多年来,该站以保障安全为前提,以提高船舶进出港效率为目的,把引航技术创新贯穿年度生产的重点任务之中,着力保障港口生产正常运营、缩短船公司的船舶运营周期、降低港航企业成本。

2015年,上海港引航站结合大数据和“互联网+”理念,在国内首创“E引航”体系建设,其目的是详细分析信息化建设在引航生产管理和引航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现状和需求,梳理整合各信息系统数据,优化数据访问机制,在各信息系统之间建立针对关键数据集的数据接口,建立引航大数据中心。

“E引航”一方面运用较为前沿的电子信息技术,以引航安全生产流程为主线,以精益化管理和引航优质服务为目标,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提升引航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实现引航生产安全高效;另一方面,关注把握新材料、新技术及船舶制作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将“互联网+”、智慧引航等创新理念运用于引航生产及运营管理,推动可穿戴智能设备、3D技术、无人船水文资料采集等技术的实际应用,在传统引航员接送、能见度不良时引航员接送及大风浪作业方式突破,智能化调派,引航员设备配置轻便化、集成化和智能化,引航全过程视频及音频录入应用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依托“E引航”建设,紧扣航运经济发展、港口主业生产及码头升级改造、新技术新科技应用等实际加强引航技术创新课题攻关,能够切实提高通航效率、码头运行效率,实现“以技术创新提升效能、以精湛技能服务港航”。

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工程,自洋山深水港区开港以来,为提升洋山港区功能和船舶通航效率,缩短船舶在港周期,上海港引航站先后开展了多项引航技术攻关。如洋山港区主航道双向通航、拓展洋山港套泊作业模式、拓宽洋山港区大型集装箱船舶顺流离泊的长度和吃水边界、能见度不良条件下的引航作业课题研究等。

由于洋山港风大流急,岛礁林立,环境复杂,为了减少天气因素的影响,保障引航员安全接送,更好地满足港航企业的需求,2015年,上海港引航站联合海事、拖轮公司等相关部门,开展了《洋山深水港区特殊海况下引航接送区域边界条件研究》,在落实相关安全配套保障措施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宽了特定气象条件下进行引航员应急登离轮作业的条件,为船舶靠离泊和港口生产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

而针对洋山港四期工程配套引航服务的需要,该站自2015年即开始课题攻关,开展《上海洋山深水港区四期码头船舶靠离泊安全操纵模拟和相关技术研究》,通过对洋山深水港区四期码头拟靠船型在不同气象条件、通航环境下进行船舶靠离泊试验,根据试验数据进行概率分析,并结合船舶实船试验,确定船舶航行及靠离泊最佳靠离泊方案及边界自然条件,从而为码头运营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码头投入使用后船舶引航做好准备。

  D

  引航精神薪火相传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建站30年来,老一辈几代引航人通过接续奋斗,为现今的引航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上海港引航站领导班子始终坚守“建设国际一流引航机构”的初心,带领广大职工一同传承和发扬引航人精神。

青年引航员任思炜坦言,“前辈们身上那种畏而不敢怠慢的专注和风雨无阻的付出,是一代代上海港引航人薪火相传的思想火种,也是我们穿越艰难与荣光奋力前行的精神力量。”

扎根在引航一线32年的高级引航员李能荣,是上海港引航站个人引领船舶第一个破万艘次的引航员,他见证了该站一路砥砺奋进的征程。尤其是自洋山港开港以来,李能荣参与了所有新码头的试靠和首靠任务:首批桥吊船靠泊,油品码头的首靠,LNG码头的试靠和首靠,临港码头的首靠。

如李能荣这样,三十多年如一日坚守一线,且保持着100%的安全率和100%的服务满意率,正是上海港引航精神的最佳诠释。

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更是一面旗帜。“一开始进入引航大家庭,我十分迷茫,不知如何将我的引航生涯开好头、迈好步。但了解到前辈们不平凡的引航经历后,我明白了路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勤勤恳恳走出来的。身边能有这么一群优秀的榜样和老师,我感到荣幸。”青年引航员陈吉表示。

变一人引航为团队引航,是保障引航生命力之所在。2014年起,上海港引航站党委整合站内资源建立洋山分站、“沪港引1”轮、“沪港引2”轮、“沪港引11”轮、机关和绿华山港区6个党员服务中心,实现了引航一线全覆盖,使得引航科学持续发展的组织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站领导班子成员还连续多年开展“进百家”活动,利用休息日走访一线引航员家庭,在拉家常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形成长效机制。

为帮助青年引航员提升业务操作技能,上海港引航站在原有“拜师学艺”、“师徒带教”的基础上,聚焦一线引航员主体岗位,组织参与具有引航特色、可复制推广的引航员培养带教机制——“百师百徒”项目,让一批政治素养过硬、业务能力突出的引航员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2014年2月,该站以上海市劳模周弘文为代表的9名优秀一线引航员共同组建了“周弘文引航创新工作室”,配合职能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引航创新和技能培训活动。

凝聚智慧、迸发火花,这样一个“老-中-青”三代人中的优秀代表凝聚在一起,短短两年多时间里便参与完成了《大型国际邮轮靠离泊关键技术及应用》《洋山能见度不良航行技术研究》《洋山深水港区大风浪引航安全接送方案可行性研究》《罗泾三期顺流进口掉头涨水头靠泊技术》《外高桥集装箱码头水域顺流开航技术拓展》和《E-Pilot研究与发展》6个重点引航课题,通过引航创新课题的研究,增加了引航作业窗口时间,提升了引航效率,减少了船舶待泊时间,有力地支持了港航经济的发展。其中《大型国际邮轮靠离泊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评“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工作室9名成员在成功完成各自引航任务的基础上,还利用业余时间点滴累积并不断修改完善,历时一年多完成了一部超十万字的《上海港引航操纵汇编》,并于2016年6月完成终稿并正式印发,为上海港引航站新进员工培训和上海港引航技术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新起点上再启程。未来,立足《上海港引航站“十三五”发展规划》,上海港引航人仍将充分发挥在服务和保障“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上海自贸区建设等国家战略中的先锋作用,以“安全与服务”为中心,知行合一、勇于担当,全力以赴投身强港发展、全力以赴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向国际一流引航机构迈进。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