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铸就南海生命守护神 建海上应急救援体系

在“三沙1号”船上设立直升机停机坪,为海上应急救援提供流动保障;应对突发状况,三沙各部门建立应急联动机制,一有险情立刻启动响应;海事、卫生等部门实行24小时值班,三沙海域任何地点发生险情,及时救助…… 三沙应急救援不仅仅在岛礁上,更在200万平方公里海域上。三沙人正在用更加宽阔的视野,更有前瞻性的眼光,更加创新的思维,更有力地推进三沙海上应急救援工作和应急体系建设。

三沙多台风和暴风雨,所处位置又是重要的国际通道,空中航线密集,海上商船众多,渔船作业分散,海上险难频发,应急救援任务越来越重。设市4年来,三沙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初现成效,在海上应急救援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联合紧急救援愈发成熟

设于三沙海事局内的三沙市海上搜救分中心值班室,实行24小时不间断值班。“晚上听到值班电话响最揪心,一旦响起,很有可能就是海上发生了险情”,三沙市海事局船舶监督处(船员管理处)处长蔡华文多次参与执行海上搜救任务,对值班搜救深有体会。

一次,蔡华文在凌晨1时接到船舶的求救电话后,立即和同事乘船出海指挥救助。恶劣的天气让救援船在风浪中左摇右摆,差点遇险。船长和船员脱险后,热泪盈眶地握着蔡华文的手说:“在南海航行,你们就是我们的守护神!”

动用直升机紧急转移危重患者的状况也经常发生。2016年6月17日8时许,三沙海事局值班室接到险情报告称,距离永兴岛东南方向17海里海域处,广东台山籍渔船“台沙2992”有一名船员突发中风,情况紧急。经过驻岛部队、三沙市政府和海事等部门的密切配合,患病渔民被部队直升机紧急转运至三亚接受进一步治疗,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

探索海上病人救助新方法

2015年9月20日,渔船“台山292”上1名渔民在作业时被打断肋骨,肺部被刺破,导致内出血,被紧急送往三沙市人民医院接受救治。抢救、包扎、治疗、护送、转运……医院内的所有医护人员紧急配合,最终保住了渔民的生命。

在三沙,像这样的突发病情、伤情不少,经常出现的危急状况让三沙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林显伟长时间绷紧了神经。“这里远离大医院,任何危急关头都需要我们第一时间上阵抢救。别看我们医院小,但我们是救命、保命的医院。”

一次,在西沙海域,一名来自广东台山的30岁渔民潜水时,被剑鱼咬伤了半边颅脑,血肉模糊。接到渔政部门的报告后,林显伟立即出海对伤员展开抢救,为渔民输液、止血和清创缝合,这名渔民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

三沙设市后,岛礁上的建设者越来越多,前来三沙市人民医院就医的患者逐年增加。林显伟一年中有半年时间都坚守在永兴岛,24小时待命应对突发病情。“海上随时可能发生紧急状况,我们时刻做好准备乘坐各种船只,出海救援。”

“三沙市人民医院除了普通的治疗,还面对着200万平方公里海域的应急救援,是急救医院。”在三沙市委书记、市长肖杰的心目中,三沙市人民医院未来要围绕海上应急救援的需要添置设备,探索海上病人救助的新方法,积极构建适合三沙实际的医疗救援体系。

各种资源形成救援合力

7月14日,“2016年三沙海上应急演练”在西沙七连屿附近海域成功举行,演练科目包括“海空立体”搜救、遇险人员救助、海上消防等,这是我国在三沙海域首次举行的多科目综合性海空搜救演练。

演练模拟在西沙七连屿附近海域货船“北极”轮与“海洋号”渔船发生碰撞造成“海洋号”沉没,7名船员下落不明,“北极”轮船艏起火,船上8名船员面临危险。三沙海上搜救分中心、三沙海事局接到“北极”轮紧急求救后,迅速核实了解事故情况,按程序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协调附近水域海巡船、专业救助船、海警船等船舶赶赴现场参与救助,并对事故海域进行交通管控。三沙海上搜救分中心还同时协调三沙市公安、综合执法、医院、船务等各成员单位前往救助。

“平行搜寻和扩展搜寻”、“直升机对火情进行监控”、“海上救起落水人员”……作为三沙设市以来首次“海空立体”应急演练,成功验证了《三沙海上搜救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检验了多部门联合应急救援机制和实战能力,有利于提高三沙市水上应急搜救的组织、协调和指挥能力,更好地服务南海船舶航行安全。

这只是三沙积极推进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日前,三沙市召开从防抗台风看三沙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座谈研讨视频会,肖杰强调,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是三沙各项工作的重要抓手和保障,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形成强大合力,努力使三沙应急救援工作平台化、项目化、基地化、常态化。

随着三沙应急救援体系的日趋完善,往来于祖宗海的渔民和轮船将获得更多更好的守护。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