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2月31日凌晨3时30分,中国科考船“海洋六号”驶抵南纬60度、西经60度附近海域,开始为期45天的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科考调查。跟随记者的镜头,我们一起去看看。

新华社记者 王攀

(当地时间)12月31日凌晨,科考船“海洋六号”经过一万两千多海里的跋涉,驶抵了南极海域,正式开始了科考进程。这也是我国时隔26年之后第二次开展以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为主题的国家专项南极调查,这也意味着2017年度我国海洋地质调查的首炮是在南极海域打响的。

执行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任务的“海洋六号”工作区域位于南纬六十度、西经六十度的南极海域,这里常年风高浪急,但仿佛是为了欢迎中国科考船在新年之际到访,南极展现了难得的和风暖阳,巨大的蓝鲸和飞舞的海鸥成为科考船航程上的“最佳伴侣”。

1990年至1991年,执行第7次“海洋四号”科考船在极其艰苦的生活、工作条件下,完成了对南设得兰群岛以南海域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的科考任务。此次“海洋六号”的科考则主要在南设得兰群岛以北区域进行,研究范围大幅扩展,从而有望实现从海沟到岛弧、再到弧后盆地的“沟弧盆体系”的完整而详细的勘察。

“海洋六号”抵达工作区域后,迅速展开各项任务。在首席科学家助理赵庆献的指挥下,年轻的中国科考队员们将焊接在巨大钢架上的高压气枪投入南极冰海之中,以十秒一次的频率发射“气炮”,形成的声波可以被船后的电缆捕捉,从而测量出详尽的海底地层结构。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海洋六号”还将开展多波束、浅剖、重力柱、地热和温盐深测量等科考调查项目。据“海洋六号”首席科学家何高文介绍,和26年前由“海洋四号”执行的首次同类调查相比,此次调查无论是在研究区范围,还是科学考察的深度与精度上,都实现了跨越式的进步与提升,填补了多方面的空白。

“海洋六号”首席科学家助理 赵庆献

我们是早上三点钟左右到工区附近,在距离工区30公里的地方停船,先开始做了一个声速测量,大概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接下来放电缆,到现在7点,大概也是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下面就准备做下一步的试验采样。

此次科考,是“海洋六号”的南极海域“处女航”,也是这艘4600多吨、已经有7岁船龄的科考船第一次在远离祖国一万多海里的区域执行任务。南极是一块陌生的海域,这里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变化万端,突如其来的风浪和常年的寒冷低温都将对“海洋六号”为期45天的科考过程带来挑战。中国的极地科考队员们正在全力以赴,争取把握每一个来之不易的“时间窗口”,尽最大可能争取良好成绩。

新华社记者 王攀 南极南设得兰群岛海域报道。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