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健中性货币政策之后,市场高度关注其将如何实现。

中国央行旗下媒体《金融时报》9日发表头版评论文章称,日前召开的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指出,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加强预期引导。对此,该文章称:

 

 

这无疑释放出重要的信号,即在新一年的宏观调控中,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重在加强预期引导。

 

 

上述文章称,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关键是要加强预期引导,目标是促进经济金融平稳健康发展,任务是全面做好各项工作。其中,加强预期引导或将成为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重中之重。

事实上,加强预期引导,一直为中央高度重视。上个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多次提出了“加强预期引导”的要求。此前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均提出过明确的相关要求。

为何高层屡屡强调要“加强预期引导”呢?央行旗下的《金融时报》称,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发展,都表明加强沟通与预期引导对货币政策的重要性。

文章称,现代货币政策调控不仅要靠操作,还要靠对预期的引导。一些对央行沟通实践的研究表明,有效沟通能影响金融市场,提高货币政策的可预测性,帮助货币当局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同时,加强预期引导,是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的需要: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就是政策意图能否有效传导。如果传导渠道不畅,传导机制不完善,货币政策的意图无法传递到市场,无法有效影响各个市场主体的决策,则政策效果将大打折扣。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推动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在此过程中,加强预期引导尤为重要。

 

 

加强预期引导不仅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的需要,也是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的需要。

对于近期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该文章认为,这背后有一系列外部意外因素叠加的影响,是但也不排除夹杂一些非理性预期的成分,部分公众有盲目跟风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引导和稳定市场各方对未来人民币汇率的预期,避免不必要的“羊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外管局对于2016年12月外储减少至3.01万亿美元的快速出面解释就是与市场积极沟通、引导市场预期的好例子。上述评论文章称,伴随数据的公布,权威部门及时出面作出解读,让公众有更为理性的认识,是加强预期引导的必要举措。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