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海峡是重要的国际航道。

海峡呈东南-西北走向,处在印尼苏门答腊岛和马来半岛之间,西北端连接缅甸海,东南端连接南海,全长约1080公里,呈喇叭型。西北部最宽达370公里,东南部的最窄处却只有37公里。

由于该海峡处于赤道无风带,因此全年风平浪静的日子很多。加上海峡底质平坦,多为泥沙质,水流平缓,这种先天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来往欧亚之间的商船大部分要经过这里。又因为马六甲海峡靠近印尼的西岸大片沼泽与广大的泥质岛屿,大船不易靠岸。而靠近马来半岛的东岸有零散的岬角或岩岛,便于船只停泊,因此海峡区域的主要港口巴生港、马六甲港、新加坡港都在东岸。

中国的“海上生命线”

目前,马六甲海峡占了世界海上贸易1/4的份额,世界1/4的运油船也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这一数量是经过苏伊士运河的3倍、巴拿马运河的5倍。而中国是马六甲海峡第一大使用国,每天经该海峡的船只中有60%来往中国,中国进口石油量的80%以及进出口物资的50%要经过该海峡。可以说,马六甲海峡是中国的“海上生命线”。而海峡由沿岸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共管,一旦出现沿岸国家政局变动、战争等不可预知的风险,将给中国的能源安全带来极大隐患,这就是所谓的“马六甲困局”。

为了破解这一困局,中国政府近年来已经做了很多努力,包括2013年9月30日全线贯通的中缅油气管道项目,2016年11月13日开航的巴基斯坦瓜达尔港项目,以及2016年10月19日开工建设的马来西亚马六甲皇京港深水补给码头项目。前两个项目可以绕过马六甲海峡,从波斯湾分别途经缅甸和巴基斯坦到达中国;后一个项目则是通过扩建马六甲港,增强中国在马六甲海峡区域的存在,在沿岸港口获得可靠的船舶停靠地。这些项目陆续建成之后,中国从中东进口能源的运输线路将日益多样化,可望逐渐摆脱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度依赖。

另一个被广泛讨论的项目是克拉运河。该项目计划在泰国南部马来半岛最狭窄的地方开凿人工运河,打通泰国湾和印度洋。该项目如果建成,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航程至少缩短1200公里,大型轮船可节省2至5天时间,每趟航程预计可节省近30万美元,因此将很大可能会改变经马六甲海峡的欧亚传统贸易路线和航运格局,对相关国家特别是依赖航运业的新加坡造成巨大的冲击。而中国的网民普遍不喜欢新加坡,因此对这一能给新加坡带来致命打击的项目尤其情有独钟。

破解项目短板明显

然而,细细追究起来,以上几个项目的短板也非常明显:中缅油气管道要经过缅甸反政府武装控制的区域,暗藏不稳定因素;瓜达尔港背后纵深600公里是一片不毛之地,没有经济,没有矿产,甚至没有淡水,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瓜达尔港所在的俾路支省一直有分离主义势力,加上巴基斯坦本身安全形势不好,从瓜达尔港到新疆的中巴经济走廊,安全性首先就是问题。油气到了中国之后,要穿越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帕米尔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西端等平均海拔5500米以上的天险,运输成本非常高,经济上并不划算;马来西亚皇京港的建设,至少要10年以上才能形成规模;而克拉运河会将泰国国土一分为二,可能助长泰南的分离主义活动,泰国政府对此有顾虑。对中国来说,克拉运河的建设将严重影响中国和马六甲海峡沿岸国家马来西亚、印尼和新加坡的关系,而且由于日本对中东原油的依赖程度比中国大,运河建成后的最大受益者将更可能是日本而不是中国。

更关键的是,这些项目虽然试图从地理和航运上规避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但归根到底仍然无法化解中国的“马六甲困局”。因为“马六甲困局”之所以被称为困局,是基于中美战争之下海峡被美军封锁、马六甲海峡航运停顿等极端情况,届时美国如果封锁马六甲海峡,也就能切断中缅油气管道和中巴经济走廊,加上美国在泰国有多处驻军,关闭克拉运河更是不在话下。因此,要破解“马六甲困局”,当前这些规避性措施根本无济于事。

事实上,美国要真打算切断中国的海上生命线,在哪儿都能动手,不一定非要封锁马六甲海峡。因为美国如果要在这里动手,就要征得沿岸三国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共同同意,费时费力。而这三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太可能会支持美国。1971年11月,这三国已经签订了公约,宣布三国共管海峡事务,反对海峡国际化。而从目前的情况看,中美两个核大国之间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极低,因而封锁马六甲海峡更多只是一个虚拟的场景。

需要明确的是,马六甲海峡并不是一个封闭的水道,船只通过也不需要交通行费,这是它和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以及拟议中的克拉运河的重要不同点。而且,从南海去往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并不是唯一的通道。由于马六甲海峡自身地理条件的限制,目前20万吨以上的船只都是绕行印尼的望加锡/龙目海峡。这条线路水流更深,通航条件更好,只是航路比较迂回,所以20万吨以下的商业船舶大多还是走马六甲海峡。

事实上,每个大国都或多或少地面临某个战略脆弱点。强大如美国,也有霍尔木兹海峡这个软肋握在伊朗手中,没有哪个国家是百毒不侵的。目前,中国石油消费量有三成可以自给自足,不足的部分还能通过国内煤炭资源代替。另外,中国还从非洲、南美洲、俄罗斯和中亚进口石油,即便不使用马六甲海峡,消费的石油也有65%完全不受影响。因此,所谓的“马六甲困局”更多是一个伪命题。如果中国和美国开战,则中国处处皆有困局,不止马六甲一处。所以,除了寻找备用的运输线路,中国更应该通过外交手段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指望修一条运河就能改善自身的处境,这是一种思维的惰性,也是根本不现实的。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