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至18日,由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首届“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创新论坛,成为一场关于“深海•智能•极地”前沿理论、关键技术与未来发展的“饕餮盛宴”。本届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协办。本次论坛不仅吸引了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同时也是中海油、中船重工、中船工业等央企专家的行业盛会。

当今世界,海洋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重要舞台。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争夺空前激烈,这归根到底就是支撑国家权益的海洋科技竞争。谁抢占了海洋科技的制高点,谁就率先占领海洋空间,控制未来战略和民生资源。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总体部署,国务院接连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和《“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将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列为国家重点发展领域。

与会院士和专家表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海洋强国的发展呼唤新的核心技术,国家主权的保卫需要海洋工程和技术为支撑,海洋资源开发需要先进的海洋工程装备。

我国水面舰船研制水平和能力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为了适应国家防卫需求,近几年我国水面舰艇装备发展非常快速,可以说我们国家新型水面舰艇取得了跨越式的提升,在国际上属于先进。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国家水面舰船研制水平和研制能力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这样就为我们国家海军执行远海防卫作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谈及我国水面舰船技术的进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研究员朱英富在学术报告中自豪地说了这番话。

朱英富长期从事我国大型水面舰船设计,是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总设计师。他说,近年来,我国水面舰艇的设计思想与设计理念始终瞄准国际前沿,吨位不断增长,远洋航行环境进一步优化,舰船的信息感知能力、火力武备精准度、隐身技术等显著提高,在技术和能力体系上已经与世界海军强国站在了同一梯队。

谈及水面舰船总体技术发展趋势,朱英富认为,我国水面舰船技术发展将在智能化技术、绿色技术、综合电力技术、远程综合保障技术、以人为本的舱室环境与设施设计技术、海上无人系统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中国的新型舰船将以创新精神引领,融合军民智慧,抢占舰船装备新技术的制高点,实现弯道超车。

船舶制造迈入智能新时代

未来的智能船厂长啥样?

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在报告中描述了“船舶智能制造”的愿景和实现路径。

巨大的轰鸣声,伴随着不时闪耀的焊接电火花,这几乎是所有造船厂的标配。但不一样的是,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站在偌大的车间里,将会看不见汗流浃背的操作工人,顺着生产传送带看过去,在无数的钢材旁边,能看到的也许是几台机器臂不断挥舞,轻轻松松就将一条钢板切成需要的形状。智能车间中,切割完成后的每一块钢板甚至可以有“身份标识”,标明未来它和哪些部分进行对接,焊在哪里,怎么焊,在船体上是哪个部位,等等这些。而技术人员只要在后台轻点鼠标,发出各项执行指令,就可以控制机器人来造船。同时还可实现基于三维模型的现场作业可视化指导,实现设计信息到现场的无缝对接与准确传递,减少建造返工。

船舶智能制造,制造过程的全面自动化、智能化,不仅能将工人从“苦、脏、累、险”的作业环境中解脱出来,同时也将推动造船工业脱胎换骨,朝着安全、经济、环保、高效、舒适的方向发展。

从原始的手工制造,到初步的机械化单机作业,到电气自动化时代的批量生产、流水作业,再到信息时代的定制化生产、数字化设计、数控化制造、集成化管理,直至今天进入工业4.0时代,随着人类智慧的不断刷新,工业制造技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革,经历了机械、电气、信息、智能四个时代,船舶工业亦是如此。

在林忠钦看来,发展智能造船技术是赶超日韩,建设造船强国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国家战略。工业4.0视角下的船舶智能制造,表现为柔性生产、过程感知、数据驱动和智能决策与自执行。基于我国船厂的现状,林忠钦提出“三步走”的设想,即:第一步,建立智能车间;第二步,建立智能船厂;第三步,建立船舶智能制造联盟。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