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最受关注的是全国“两会”先后闭幕,而深圳、惠州两座城市的人们则为一条迷途的鲸鱼牵肠挂肚。

这条抹香鲸3月12日上午在深圳被海上渔网困住,虽经深圳、惠州两地渔政、公益组织和各地专家持续四天三夜的引导救护,由于声呐系统受损后多次迷途,最终搁浅死亡。

解剖中发现的抹香鲸宝宝令人痛惜,抹香鲸胃部没有发现人类垃圾则让人感到少许慰藉,深惠港联合救护则体现三座城市对海洋动物的关爱,这些都是在鲸鱼标本之外的收获。然而,这只温顺海上巨兽的到来,对惠州的意义尚不止于此。

从城市发展的走向来说,这次事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惠州距离成为海洋大市还有多远?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惠州实现向海洋大市的转变更有现实意义。

从自然环境来说,惠州是理所当然的海洋大市:海岸线长281.4公里,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居珠三角前列,广东省近岸海水水质最优,拥有我国大陆海岸线上唯一海龟产卵沙滩。

事实上,2014年惠州开始探索由“临湖沿江城市”向“沿江临海城市”转变。然而,从城市发展的现状和普遍观感来说,惠州临湖、临江的属性更为突出。说到惠州的海洋,更多人想到的还是巽寮湾等地的海滩风光——和4520平方公里的海域相比,海滩虽美,却远不是海洋的全部。

以这次对鲸鱼的救护行动为例,专家大多来自广州、深圳和香港,惠州本地专家寥寥无几,惠州海洋相关专业力量严重不足;不少周边居民到搁浅鲸鱼周边围观,专家坦言给鲸鱼造成不利影响,惠州居民的海洋意识亟待加强;不少人把鲸鱼简称为“大鱼”,虽然只是通俗的简称,却也意味着海洋知识的科普仍有欠缺。

当然,海洋动物的保护和利用仅是城市面向大海发展的一个方面。渔业、旅游、养殖、交通等多种方式对海洋的综合开发,大力发展海港经济,拓展海上贸易,以及对海洋生态保护的格外关注,都是海洋城市的重要特点。

值得肯定的是,惠州在这方面正积极行动。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22个的惠州港正在向亿吨大港迈进,并通过参与建设粤苏皖赣四省物流大通道,实现惠州港货物通道延伸至东北、华北及东北亚地区。惠州还计划成立港口发展基金,由政府投入“种子”资金,引导带动金融、社会资本投入港口发展建设。

惠州要发展成为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山”与“水”两种元素不可偏废,而从体积和前景来看,数千平方公里的海域是名副其实的发展“蓝海”;惠州着力打造的“两大引擎”中,“绿色引擎”潼湖生态智慧区被提升到“广东硅谷”的重要位置,前景更加明朗,而“蓝色引擎”环大亚湾新区应更多侧重发展海洋经济,并成为惠州完成向“沿江临海城市”这一转变的主引擎。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