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韩国沉船“世越号”整体起浮后的第15天,船体从半潜船上被缓缓滚卸至木浦新港码头。这标志着由上海打捞局执行的韩国“世越号”打捞工程顺利竣工。

● 逝者遗体不能散失

自2015年8月13日赶到珍岛郡沉船海域以来,上海打捞局100多人构成的打捞组在韩国已工作了600多天。沉船所处海域位置水流快、水深、水质冷,且海水比较浑,这些都是打捞的难点。此外,水下工作环境比较复杂,比如防止船体摇摆的减摇鳍切割工作,需要潜水员亲自将周围的石头全部扒掉。

上海打捞局潜水总监金峰负责打捞工作,尽管拥有32年的潜水经验,但是对他来说,在韩国水域打捞沉船是一项艰苦漫长的工作。“将水中左倾至90度的船体按照原来状态搬到岸上,通过半潜船搬运沉船,对开口门窗作封窗作业,潜水6000多次,共达3万多小时……这对于打捞组来说,都是第一次经验。”他说。

打捞方案凸显了对逝者的尊重。在打捞作业的第一阶段,为防止遇难者遗体散失,他们对沉船上的300多个门窗进行了封窗处理。按照潜水员一次作业时间约1个小时,封一个门窗需要1—2小时计算,他们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

整个工程作业期间,上海打捞局共投入作业船舶3000余艘次,施工作业人员2170人次。其中,作业所占比重较大的潜水作业累计完成潜水作业逾6000人次,水下作业总时间超过1.3万小时。工程时间之长、任务之艰巨,均创造了世界之最。

● 钢梁托底一举成功

2015年7月,在全球19家实力最强的打捞公司共同参与的国际商业竞标中,上海打捞局以整体实力和“钢梁托底”的人性化打捞方案一举中标。

穿引托底钢梁是在世界打捞行业内一项首创的沉船打捞技术。由于“世越号”船体结构非常薄弱,如果直接采用钢缆起吊沉船,钢缆受力相对集中,起吊时就会破坏船体。用托底钢梁托住船体,受力分布较为平均,能保持沉船的整体结构完整。钢梁托底的设计看似简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容易。

作业于2015年11月3日启动,共计作业268天,相继在水下完成了一系列高难度施工作业环节,整个过程中攻克包括沉船周边防流失围网的布放、抬吊船艏的钢缆穿引、沉船自浮力的建立、船艏系固系统安装和首批托底钢梁穿引在内的5项技术壁垒。

在打捞行业里有句老话,叫“打捞要靠天吃饭”。在沉船整体打捞出水的过程中,由于技术环节特殊,作业受气象条件、海况条件等外部因素影响非常大,为此,打捞方案数易其稿,从最早的18根钢梁到最终33根钢梁,终于一举成功。

● 救捞实力有目共睹

“世越号”成功出水,创世界打捞史新奇迹,更体现了中国救捞实力。

在国外接触过很多打捞工程,也接触过全世界知名打捞公司的英国海上救援咨询公司常务理事史蒂夫连用3个“最”表示他当时的心情:“你们的潜水员是我见过的最好的潜水员,你们的甲板组是我见过的最牛的甲板组,你们的员工是我见过的最棒的员工。”

此次“世越号”客轮打捞报道中,《朝鲜日报》《中央日报》《韩民族日报》等韩国主流媒体都客观介绍了承担打捞任务的上海打捞局的辛苦付出。《中央日报》发表题为《3个月只能上一次岸——在海上的350名中国技术人员》的文章称,350多名中国员工参与了本次打捞,平均分成3队,24小时不间断轮班工作。因为签证问题,他们每3个月必须回中国延长签证,只有这时候,他们才能上岸一次。

有网友说:“真心为这些不顾恶劣环境、来到异国他乡工作的中国年轻人感到自豪。”这条留言获得800多个点赞。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