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的9位科学家在南海海域执行2017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南海深潜科考任务。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主任石学法研究员担任本次蛟龙号南海深潜科考任务首席科学家。

据了解,4月26日至30日的5天中,蛟龙号实施了4次密集下潜。石学法研究员与杨刚高级工程师分别于4月29日、30日连续两天。

蛟龙号在南海中部海山链区珍贝海山的深潜科考,是我国首次沿南海海山剖面自下而上进行的系统观察和取样,拍摄了大量海底高清视频照片资料,比较系统地获取了玄武岩样品、沉积物样品以及近底海水和生物样品。这些样品展示了珍贝海山上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多样性特征,对开展新生代南海海山链成因、南海构造演化,以及南海生物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海洋国家实验室试运行以来,致力于打破科研机构和科研力量“碎片化”现象,开创联合攻关的全新局面,坚持“开放、流动、合作、共享”原则,创设多个公共科研平台。其中,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本次南海潜次科考任务正是海洋国家实验室在开放、共享基础上实施的首次深海载人行动计划。开展深海观测探测,是海洋国家实验室进军深海大洋、开展“透明海洋”重大战略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

海洋国家实验室已经制定了深海“三步走”战略:一是实施“深海星空”探测计划,在重点海区投放一批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智能浮标,同时在马尼拉海沟、菲律宾海沟、马里亚纳海沟等构建实时立体多学科综合观测系统,点面结合,抢占深海探测的全球制高点;二是围绕板块运动动力学机理及欧亚大陆板块“俯冲黑洞”形成机理、深部碳循环、极端环境下的生命过程等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利用“蛟龙号”载人潜器、ROV等移动平台对西太平洋-印度洋重点海区进行全面考察,力争在上述前沿科学问题取得原始创新;三是在未来三到五年内,推动中国大洋钻探船立项建设,并籍此实现深海与深地科学的协同发展,寻求地球科学的重大突破口。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