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因海而兴、因海而富,还要因海而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成员及全省“海洋大市”,惠州“咬定”陆海统筹,今年来在海岸带管理和沿海经济带建设方面动作频频。

4月,广东省沿海地级市首部关于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的专项规划——《惠州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出台实施。这份历时两年编制的规划,成为惠州海岸带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将为全省探路作示范。

3月,惠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第二次会议提出,开展“碧海”行动,实施“美丽海湾”“生态海岛”等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提升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水平,加快推进深惠汕百里滨海现代产业带建设。

2月,《惠州市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构建研究》和《惠州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成果出炉,并举办专题宣讲,把脉支招海洋产业发展和海洋生态建设……

作为广东重大区域发展平台和惠州的“蓝色引擎”,环大亚湾新区涵盖惠州全市的海域和海岸线,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281.4公里。在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等系列规划引领下,这个西邻深圳和东莞,东接汕尾,与香港隔海相望的新区,正瞄准绿色海岸、现代海岸、活力海岸,打造广东省现代化海洋产业基地。

做优海洋经济▶▶世界级生态型石化产业基地呼之欲出

时间回到3年前,经省政府批准同意,省发改委于2014年2月正式印发《广东惠州环大亚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年)》。这份总体规划的出台,使这个滨海的新区建设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

环大亚湾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区范围包括惠州全市海域、岸线和沿海陆域板块。其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广东陆海统筹综合发展试验区、珠三角辐射粤东粤北增长极、港城融合生态湾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5个战略定位中,3个与海洋紧密相关。

做深做精“海洋文章”,是环大亚湾新区和惠阳、惠东、大亚湾三县(区)共同的使命与担当。而成立3年来,海洋经济已成该新区的主线与亮点。

刚过去的“五一”,惠东巽寮湾很火爆,3天接待游客21万人次。而去年,环大亚湾新区滨海接待游客144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7.5亿元,分别增长14.4%、35.3%;今年一季度接待游客33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4.7亿元,分别大增31.5%、56.5%,百里国际滨海旅游长廊初现雏形,并加快与深圳东部黄金海岸旅游带联动发展。

掘金“蓝色经济”,这是个缩影。发挥滨海、临港优势,环大亚湾新区做强做优石油化工、清洁能源、现代物流、滨海旅游等海洋产业。

南海之滨、大亚湾畔的惠州港,满载集装箱的货轮穿梭。去年,惠州港吞吐量达8805万吨,增长28%,一个大型现代港口物流基地正在崛起,加快迈向“亿吨大港”,将打造“一带一路”重要物流枢纽门户。

不远处的大亚湾石化区,碧海青山相依、蓝天白云常伴。在这个广东唯一的国家重点建设七大石化产业基地,生态保持良好的同时,临海石化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国内在建的最大石化项目——总投资526亿元中海油惠州炼化二期项目,已完成总体进度的91.4%,炼油工程即将投产,乙烯工程也将在下半年建成,届时炼化一体化规模将跃升至全国前列。

随着世界500强排名前三的荷兰壳牌集团与中海油共建该项目,大亚湾石化产业在规模、质量、技术、安全环保等方面加快迈向世界级。按计划,2017年大亚湾石化产业规模将进入世界30强行列,初步建成世界级生态型石化基地,预计到2020年进入世界石化行业10强。

发力岸线管理▶▶近岸海水水质保持全省最优

在惠东考洲洋,红树林旺盛生长,鹭鸟纷飞。“这里的海水水质明显改善了,多年没见的大鱼又多起来了。”当地渔民说。

这是考洲洋生态修复带来的成效,现已完成围网及吊蚝养殖设施清理整治,启动土塭规范化整治,累计恢复自然海域13.7平方公里,还开展红树林种植和人工渔礁建设,将打造成全国最大的红树林种植基地。

做好“海洋文章”,环大亚湾新区和三县(区)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实行“两手抓”,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融共赢:一手抓海洋经济,通过统一规划、联动开发、集中集约、产业协同,合理有序布局产业项目,推进海陆经济统筹协调发展;一手抓海洋生态,强化海洋环境和岸线保护,通过综合整治提升,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

双管齐下让“蓝色引擎”环大亚湾新区更加绿色化:近岸海水水质广东省内最优,森林覆盖率达63%,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常年保持100%……

这背后还离不开规划引领。在环大亚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的框架下,新区“咬住”陆海统筹、港城融合不放松,先后编制和实施“1+11+3+3”系列规划。产业发展、旅游发展、低碳生态、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建设用海等多个专项规划涉及海洋领域。

《惠州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更是在海岸带的生态保护、资源保护、水环境保护、空间资源管制、景观系统管制、公共空间管制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和指引,并提出打造广东省现代化海洋产业基地、珠三角生态型滨海旅游度假区、惠州市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示范区。

在海岸线资源管控上,惠州明确禁止填海岸线和限制填海岸线,把自然岸线保有率≥43%作为海岸带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控制目标。规划还划定了农渔业区、港口航运区、工业与城镇用海区、旅游休闲娱乐区、海洋保护区、特殊利用区、保留区7类海域基本功能区,并注重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与海岸线功能有机衔接。

例如,规划形成“一轴、一带、四湾、多岛”的空间结构。其中,“一轴”为东西向的城镇产业发展轴,主要承担密集化城镇建设、产业发展职能,向西加强与深港都市圈的紧密合作,向东带动红海湾和汕头湾发展。“一带”则指稔平半岛沿海旅游度假服务带,主要承担旅游、休闲度假职能,建设粤港澳及周边地区的旅游度假目的地。

规划还提出,申报设立惠州滨海风景名胜区(稔平半岛风景名胜区),将海岸带地区旅游景观资源集中的岸段内的保护保育地区和滨海自然岸线(不包括已经划定的自然保护区范围)划入风景名胜区,设立机构统一管理。

织密生态绿网,环大亚湾新区还“锚定”陆海统筹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例如,实施入海河涌和重点水域治理,完成淡澳河惠阳段和大亚湾段综合整治,并建立了交接断面水质共同监测和信息发布机制、流域内新增水污染物排放项目环评审批抄报制度,对入海排污口、入海河口及邻近海域实施跟踪监测,实现入海排污监测全覆盖;近3年还累计建成56宗公园绿地项目,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晋升国家级。

释放发展动能▶▶四大优势吸引国内外创新资源集聚

放眼全球,每个世界级湾区都至少有一座以生态与产业双赢著称的“生态担当”,惠州正朝这方面迈进。而随着“一带一路”、海洋强国、粤港澳大湾区等建设,环大亚湾新区也站上发展新风口。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专家胡振宇说,环大亚湾新区以及惠州具备四大双重优势——“区位+交通”的双重枢纽优势、“产业+企业”的双重引擎优势、“节点+平台”的双重聚合优势、“空间+资源”的双重要素优势。

他表示,惠州环大亚湾新区处于“一带一路”节点、粤港澳大湾区节点、深莞惠经济圈(3+2)节点、深莞惠汕海洋经济协作示范区节点以及深圳东进战略节点等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的叠加区,是未来高端资源要素集聚和市场深度融合的重要会合点。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扎实的产业基础,吸引海内外高端项目、人才、技术等优质创新资源“扎堆而来”。近年来,环大亚湾新区范围内,相继有北京化工大学惠州产学研基地落户,国家千人计划(惠州大亚湾)化工研究院签约,引进和培育4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名长江学者及其项目落户,引进4名香港科技大学教授设立公司进行科研成果转化。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及清洁能源重大项目、总投资约800亿元的万达文化旅游城项目也相继落户。

这种叠加的红利,正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新动能。2014年至今年3月,环大亚湾新区累计签约实体经济类产业项目461宗,合同资金1261亿元;截至3月底,已立项216宗,计划总投资874亿元;建成235宗,在建129宗,累计完成投资482亿元。

随着高端优质项目发力,“蓝色经济”带动了当地发展质量与后劲的提升。尽管受石化行业整体不景气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2016年环大亚湾新区仍实现GDP1146亿元,增长8%,占惠州全市的33.6%,比2014年的占比提高0.4个百分点。

从近3年来看,环大亚湾新区以占惠州1/5的土地、约1/4的人口,创造了1/3的经济总量和近1/2的税收,在全市所占份额持续上升。

环大亚湾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发挥好承载重大项目、集聚创新资源、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等平台功能,打造产业高地、智慧湾区。

环顾当下,惠州“蓝色引擎”已全面发动,成为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中坚力量。展望未来,环大亚湾新区势能强劲,在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将扮演更重要角色。撰文:周欢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