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自2002年起利用渔民转产转业及渔业资源保护专项资金,开始在海州湾海域实施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工程。2016年又正式启动了南黄海海洋牧场建设。

经过10多年的建设,累计在海州湾海洋牧场示范区投入中央财政资金8048万元,投放各类混凝土鱼礁17706个、旧船礁190条、浮鱼礁25个、石块增殖礁43130个,总规模24万空方,形成人工鱼礁区170.25平方公里,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产卵场和栖息地。同时,与人工鱼礁投放相结合,不断壮大海藻场建设规模,在海洋牧场示范区内试验吊养海带、紫菜、江蓠等藻类78.6公顷,带动整个海州湾贝藻混养、紫菜养殖规模突破15万亩。

除了把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海洋牧场建设外,积极协调连云港市海洋与渔业局筹措地方配套资金,用于海洋牧场建设。尤其是2010年以来,借助《国家生态补偿条例》立法和国家启动海洋生态补偿试点的契机,率先开展和实施涉渔工程海洋生态补偿工作,利用海洋工程生态补偿资金开展人工鱼礁建设,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3100余万元,投放人工鱼礁10.7万空方,建成海洋牧场10平方公里。增殖放流规模、数量和品种也逐年上升,累计投入地方配套资金2400余万元,增殖放流总量达到24.6亿单位,其中放流虾苗14亿尾、贝类10亿粒、鱼苗1500万尾、蟹苗5000万只,品种包括了中国对虾、梭子蟹、黑鲷、黄姑鱼、日本鳗鲡、魁蚶、牡蛎、刺参、鲍鱼等。

海州湾海洋牧场已累计投入各类建设资金1.1亿元,投放人工鱼礁规模34.7万空方,建成海洋牧场总面积约180平方公里,同步开展增殖放流24.6亿单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南黄海海洋牧场位于江苏领海基线以外,吕泗渔场154渔区、小黄鱼银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验区内,目前有9艘海洋行政执法船舶,常年在该区域内开展渔政管护、增殖放流等资源养护工作,目前投入中央财政资金300万元,投放纯公益性鱼礁352个、0.7万空方,2016年组织投放大黄鱼、黑鲷、半滑舌鳎等苗种340万尾。

针对海州湾海洋牧场起步较晚,渔业合作组织分散,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的状况,连云港市确定了海州湾海洋牧场以“公益为主,私营为辅”的发展思路,依托海州湾中国对虾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海州湾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在保护区及其周围海域选划上百平方公里海洋牧场示范区,以投放大型资源保护型鱼礁为主,鱼礁布局上实行“核心与四周,集中与分散”投放相结合的策略,有效阻止拖网渔船进入,为海洋生物生存环境扎起坚实的人工“围栏”。

2015年年底,江苏省人大将立法权下放,连云港市首次拥有了地方立法权。经过积极争取,主动作为,向连云港市大人提交了《连云港市海洋牧场管理条例》的立法建议。经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批准,《连云港市海洋牧场管理条例》正式出台,这是全国海洋牧场管理领域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在开发体制、经营管理、生态补偿、综合执法等制度设计方面的创新探索也开创了全国地方立法的先河,今年2月1日,该条例正式施行。通过海洋牧场立法,从制度上规范了海洋牧场建设和管理,使之步入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通道。

海州湾海洋牧场作为公益性的海洋牧场,其具有群众基础好、辐射范围大、发展前景广等3大优点。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2002年以来,省、市每年都安排一定比例的项目经费委托上海海大、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联合开展海洋牧场示范区的海洋生态环境与渔业资源跟踪调查,科学评估海洋牧场实施效果。经过10多年的不间断调查和监测,形成了海州湾海洋牧场长时间序列的生态环境与资源数据库。此外,还于2008年、2009年、2013年、2014年开展了人工鱼礁水下摄影,获取了第一手的人工鱼礁水下影像资料。同时,委托上海海洋大学利用C3D测扫测深声纳系统对海州湾人工鱼礁区进行水下三维立体扫描,得到水下鱼礁分布的高清三维图像,目前已完成30余平方公里的扫描任务,为海洋牧场的建设和评估提供了必要的水下实测数据。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