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号客货轮是新中国第一艘自营远洋船舶,我国远洋运输事业诞生的第一个产儿。在艰苦的岁月里,她和驾驭她的英勇海员们在当时风波险恶的南海和印度洋上谱写了一段壮丽的诗篇。

“高地”级邮轮的外貌特征十分明显:长艏楼、上层建筑前面孤立的舰桥、两个靠近的低矮烟囱、前后两个桅杆

光华轮原是英国远洋客货轮“高地公主”(Highland Princess)号,建于1929年,曾是一艘风光一时的现代化邮轮。她是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的 Harland & Wolff 有限责任公司为英国尼尔森航运公司建造的五艘“高地”级邮轮之一,内部装饰为都铎式风格,有757个客位,吨位14128吨,8944载重吨,动力为两台9600马力的四冲程双作用式八缸柴油机,双轴推进,服务航速15节。1932年,她和尼尔森航运公司一起并入英国皇家邮轮公司旗下。二战前,一直执行英国和南美(巴西、阿根廷)之间的航线。1939年二战爆发后,“高地公主”号被军方征用,改装为运兵船,战后复员继续从事客运。1959年,年事已高的“高地公主”号退役,和另一艘姊妹船同时被卖给希腊比雷埃夫斯的一个船主,改名为“玛丽安娜”(Marianna)号。

就在这一年,印尼爆发了右翼势力反华排华的风潮,我国侨胞惨遭迫害,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当时我国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远洋轮船,政府决定在国际航运市场租船,前往印尼接运自愿归国华侨。1960年2月,国务院发出指示:“做好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工作”,并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委员会”,廖承志任主任。成立不久的交通部远洋运输局驻广州办事处密切配合中侨委、广东省的部署,全力投入接侨运输工作,先后租用海外侨商、港澳华商的“大宝安”、“大宝康”、“福安”、“福生”、“福英”、“海皇”、“美上美”和苏联的“俄罗斯”、“亚库契亚”、“果戈里”等十多艘客轮到印尼各港接运难侨回国。广州远洋办事处除派出干部参加接侨工作外,还具体负责租船、对接侨船舶的调度、管理。接侨工作为船舶调度管理积累了经验,加快了筹建远洋船队的步伐。

1960年3月3日,苏联客轮“俄罗斯号”和“亚库契亚号”载着在印尼遭受迫害和流离失所的1600多名归侨抵达湛江港,受到各界群众3000多人热烈欢迎。但是租用外轮不但条件苛刻、费用高昂,而且工作不配合,增添了许多困难。为了方便接侨,也为了趁此时机发展我国的远洋运输事业,国家下决心建立起自己的远洋船队。在国内遭遇严重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周恩来总理批准从接侨租船费用中抽出拨款26.5万英镑(当时约合90万人民币),由捷克公司向希腊购买“玛丽安娜”号,改名为“斯拉贝”(Slaby)号,再立刻转手到中国门下。

参加接船的有中方人员21人、捷方船员21人、波兰船员5人。中方人员于1960年7月从北京乘飞机,经莫斯科到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再从那里转乘火车到达黑海之滨的康斯坦萨(Constanta),“斯拉贝”就停在那等待交接。

当时的“斯拉贝”已经接近报废状态,船上的航海仪器、通讯设备不灵,客房、船室、甲板多处漏水,船壳铆钉松动,锚链严重磨损。通风斗有的地方已锈蚀得只剩一层漆皮,两台主机的底座曲拐轴支架有十几道裂纹,柴油机运转时上下发火、气缸盖裂开漏水,电缆绝缘性差,一不小心就可能漏电短路起火,真可谓千疮百孔……

但新中国的海员面对这些问题并不发愁,他们感慨地说:“过去我们没有自己的远洋船,真受气;现在我们一定要修好、开好自己的远洋船,争口气!”立刻投入抢修。曾参加香港招商局13艘船起义的航海界老前辈陈宏泽同志成为第一任船长,当时一起去接船的捷克老船长称赞陈宏泽:“这个船长了不起,连雷达都能自己修,新中国创业阶段就是需要他这样的人。”

陈宏泽

办完手续,经过匆匆两天的检查、修理、试车、练兵,“斯拉贝”正式朝着中国出发了。一路上历经艰辛,故障不断,甚至还发生过烟囱着火事故,幸而及时扑灭。最终她还是顺利抵达广州黄埔港,1961年初开往香港修理,改善设备,使之符合国际远洋客轮标准。陈宏泽教育船员:能自己修的就不让船厂修,因陋就简,修旧利废,节省开支。陈宏泽和政委、轮机长一道发动各部门船员认真讨论公司的要求,编制了一个切合实际的修理单。在香港近两个月的修理中,船员们处处精打细算,为国家节省了很多费用。

当时,从国务院到中侨委,从交通部到广东省,对修复工作都十分关心。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中曾几次叫秘书来电话过问修船情况,连船上几颗铆钉松动漏水是否已修好都问到了。周总理的关怀,大大鼓舞了船员斗志,大家日夜苦干,人熬瘦了,眼熬红了,都视为常事。

维修过程中,陈宏泽设计用两段拉杆控制的方法,改装了轮船的两侧木舷梯的踏板,使舷梯在任何高度时,踏板都保持水平。救生艇甲板因年久失修,木质腐烂,捻 缝脱离漏水,影响下面一大片客房。如果更换甲板,可能要将整层甲板连同钢板拆除,当时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外汇紧张,对这样一艘超龄老船来说,这个方法耗资 太大。一次偶然机会,陈宏泽看到该轮冷藏舱铺有沥青的地板被碰掉一块,露出30年前光亮的钢板,突然受到启发。他挖出一桶沥青带回房间研究,把它烧熔浇在 甲板上,用脚踩,发现和一般沥青稍遇热即化不同,并不粘鞋。他走访了几家研究所,得知这些沥青中含有防热添加剂。陈宏泽建议挖出货舱内的沥青,加热后铺在木甲板上。于是借来修路的设备,在甲板上修起“路”来。一个平整、宽阔的甲板修理好了,再也不漏水,维持了近十年,直到报废。船上12只已经30年的木质 救生艇实在朽坏不能修理,换新的费用很大。陈宏泽带领几名船员跑遍了香港的所有拆船厂,寻找合适的铁壳艇。在他多次奔走的努力下,终于把救生艇都更换了, 只花了买新艇十分之一的钱。船上要置备做饭的蒸汽锅,买新的每个要花几千港币,船长从招商局朋友那里打听到某拆船厂有废旧蒸汽锅,就用每个三四百港币的价钱买回4个,仅此一项,就节省一万多港币,这在当时已经是一笔巨额费用。

修好后,船舶也正式改名为“光华”,意为“光我中华”。即使厂修完毕后,还需取得相应的证书才能开航。当时,我国尚不能自行颁发船舶安全证书和一些需政府 颁发的法定证书,只有求助苏联船舶登记局。但是苏联船舶登记局对国际航行的客轮要求很高。经过几番周折,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才解决船舶证书问题(这其实是 1960年的事情)。然后是准备燃油、船舶的备件、海图以及接侨用的基本生活用品等(当时食品和燃油都是极度缺乏的物资)。广州远洋办事处主任郭玉骏同志 会同供应科长,骑着自行车到省政府和市政府,请求陈郁省长、朱光市长帮忙解决。船上储备的救生饼干虽然采购数量有限,但厂家要用户自备粮、油、糖才给加工。为了这点粮油糖,连广东省粮食厅都不能做主,找到副省长林李明批示才最终获得解决。生活用品采购好后,还要送到黄埔的仓库。当时办事处连一部货运汽车都没有, 全靠一部人力三轮车和通过自行车、搭乘公共汽车,将船用伙食、物料等,一车车从广州市区运往二十多公里外的黄埔港。为了把供几百旅客和船员远航食用的鲜鱼、鲜肉及时送上船,送货员往往凌晨两三点就趁凉快从广州市区出发,到黄埔港已经日上三竿。最后是配置人员、制定船舶管理办法和一 些技术规范等。为了管好新中国第一艘远洋船,陈宏泽参照海运局、中波公司、中捷公司的资料,结合实际,草拟制定了中远史上第一套船舶管理规章制度。这些规 章制度对我国远洋船队的建设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许多原则精神至今还适用。经过大家的努力以及中央、地方有关部门及兄弟单位的支持,所有问题都一一得到解决。

中央特别重视光华轮的首航,提出“旗开得胜,万无一失。埋头航行,不做宣传”的要求。办事处为了落实这一指示精神,首先安排光华轮以沿海客运的方式试航,从广州到汕头往返了六个航次。实战练兵,使每一个船员履行岗位职责,熟悉船上各项设备性能和操作规范。在检查设备技术状况的同时,也着手办理远航接侨的相关事宜。中侨委和中国驻印尼大使馆、领事馆负责安排接侨的具体港口、人数等。正式出发前,船员们都庄严宣誓:“忠于祖国,人在船在。接回难侨,完成首航。”

1961年4月28日,一个值得中国人民永远纪念的日子,也就是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和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广州分公司成立的第二天,高挂满旗的光华轮奏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向远洋事业进军的第一声汽笛,向着雅加达和文岛(Muntok)开始了她的处女航。这艘三十年代大西洋上的邮轮,在六十年代的中国被注入了新的生命。这一天,黄埔港红旗飘扬,人山人海,盛况空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远洋船队首航仪式”由广州远洋运输公司首任经理郭玉骏主持,交通部长王首道、广东省长陈郁、副省长林锵云、广州市市长朱光、南海舰队司令员曾生、交通部远洋运输局长冯于九以及演艺界知名人士红线女、常香玉等均出席了开航典礼。穿着洁白制服的光华轮船员整齐地站在甲板的栏杆前,英姿飒爽。岸上人群欢声雷动,鞭炮锣鼓齐鸣,雄狮起舞。光华轮汽笛长鸣数声,承载着祖国人民的重托,徐徐离开码头。海员出身的陈郁省长还随船送了一程,等船开至大蠔洲才依依惜别。临别时,他深有感触地说:“我过去当过海员,对船很有感情。现在看到我国有了自己的远洋船,心里特别高兴!希望你们开好、用好这条船,把远在印尼自愿回国的难侨安全接回来,为中国人争光,为中国争光……”就是从这一天起,五星红旗飘扬在四海上,结束了新中国没有属于自己的远洋船舶的历史。

船离黄埔港后,船员们一直小心谨慎地工作。1961年5月2日夜,光华轮进入爪哇海时遇上大风浪,船体剧烈颠簸。陈宏泽胃病发作,脸色苍白,头上大颗汗珠滚滚落下,但他不吭一声,咬牙坚持指挥。此刻,他已两天两夜未下驾驶台了。值班二副劝他下去休息,被他婉言拒绝。风暴平息后,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第二天船过赤道时,举行了过赤道仪式。这是一种古老的航海习俗,以前航海不发达,过赤道时老水手扮成“赤道龙王”,用绳索把年轻水手捆起,从一舷抛下海再从另一舷拉上来,说是到“赤道龙王”那里报过到了,今后航海就不危险了。为了让第一次远航的海员能亲身感受到航海的乐趣,活跃大家的生活,船上举行了经过改良的过赤道活动。有人化装成龙王,有人扮成虾兵蟹将,大家集中在甲板上,两头都用水龙头冲,那扮相、那动作、那学龙王说话的样子直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船长陈宏泽还特意给大家颁发了“赤道证书”。

光华轮于当天到达目的港——印尼雅加达后,在这里迎接她的却不是鲜花和彩带,而是荷枪实弹、戒备森严的军警。他们设置重重防线把船与印尼居民、华侨隔开。尽管如此,也阻挡不住华侨的爱国热忱。印尼难侨在我国驻印尼使馆和侨团组织下依次登船。一上舷梯,他们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积郁多时的思乡之情奔涌而出,他们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振臂高呼“祖国万岁!”。有三位难侨一上船就来到国旗下,向五星红旗深深鞠了三躬。年轻的华侨学子,高唱着《海外的孤儿有了娘》回国继续学业。在船上举行的文艺晚会上,难侨们含着眼泪,用带着浓重土音的普通话一遍又一遍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当时,还有一位年近七十的难侨自告奋勇,给大家表演一套山东拳术,他说:“这回可回到自己的家了。自己一高兴,人也变得年轻了。”看到难侨们回归祖国怀抱时的喜悦之情,船员们都深感欣慰,服务工作更加热情周到。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太太听到祖国派船接侨,执意要到船上去。她在亲属的搀扶下,从一千多公里外的棉兰来到雅加达。警察不让她登船,她就雇了小艇绕着在锚地抛锚的光华轮转了三圈,边绕边用手抚摸船壳,泪流满面地喃喃自语:“我虽然见不到祖国的故土,但我摸到了祖国驶来的第一艘巨轮!”

首航凯旋

1961年5月17日,光华轮将第一批归侨577人安全运抵了黄埔港,光荣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实现了周总理“旗开得胜,万无一失”的要求。接下来的第二、三航次去了棉兰,每次接侨五六百人,回程港是广东湛江。最后一次是1961年10月6日到雅加达和勿里洞(Bilitong)接侨,在海上遇强台风,10月16日才到达广州黄埔港。当时有一勿里洞孕妇在船上分娩,生了一个女婴,取名“浪花”。整个印尼接侨工作至1961年10月17日结束,共分五次,接回侨胞两千多人。

1961年12月31日,光华轮首航也门荷台达(Hodeida),接运中国援也筑路工程技术人员及设备回国。这是中国商船首次执行援外运输任务,也开辟了至红海的西北航线,

20世纪60年代初,印尼总统苏加诺开始实施反帝、联共、联华政策,印尼和中国的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和发展。

从1962年起,光华轮承担建国后首次经营远洋客货班轮的业务,以不定期的客货班次运营东南亚商业航线。

1962年10月的对印自卫还击战后,恼羞成怒的印度政府开始制造一系列恶劣的排华事件,疯狂迫害华人华侨。1963年4月,光华轮首航印度马德拉斯接侨,同时也开辟了南亚航线。4月27日、6月7日、8月12日,连续三批受迫害的数千华侨乘 "光华轮"、"新华轮"抵达广东湛江港,这些难侨非常感谢祖国政府的关怀,一登上国土便声泪俱下地愤怒控诉印度政府对他们的残酷迫害。

1963年,中国第一次派出大规模的体育代表团前往雅加达参加第一届新生力量运动会,贺龙元帅亲往观礼。1963年10月22日,光华轮从广州黄埔码头启航,运送中、朝、越三国运动员和工作人员共666人。为了让运动员们能够在船上坚持训练,船员们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条件,除把救生艇甲板辟作运动场外,还在三舱舱盖板上面搭起支架,用盖舱口的帆布做成游泳池。台湾方面曾扬言要击沉代表团乘坐的光华轮,南海舰队方面派出南宁号护卫舰(修复的二战日制丙型海防舰)为首的护航编队,出色地完成了远洋护航任务,保护了国威,展示了海军军威。这也是人民海军第一次执行海外护航任务。10月29日,光华轮安全到达雅加达附近的丹戎不碌(Tanjung Priok)港,受到热烈欢迎和友好接待,码头上的军乐队奏起迎宾曲,数百印尼青年齐唱《社会主义好》,一时盛况空前。

1965年8月26日,光华轮从雅加达起航,最后一次执行到黄埔港的商业航行。当时越南战争已经升级,美军的航母舰载机经常抵近光华轮进行侦察。它们贴着海平面超低空飞行,到船跟前突然拉起,几乎擦着栏杆飞过(估计前面的那两张照片就是这样拍下来的)。当时还发生了一起精神病患者(回国治病的华侨商人)晚上跳海自杀事件,光华轮立刻鸣笛告警减速原地转圈,船员们勇敢地在恶浪中放下救生艇搜救,但终究什么也没发现。旅客们倒是度过了一个惊魂之夜。

印尼左翼力量蓬勃发展,但与极端反共的军人集团和右翼势力的矛盾日趋尖锐,1965年终于发生了“930事件”。以苏哈托为首的右翼军人篡取了印尼政权,在美国协助下大肆屠杀进步人士和华侨。中国派出南宁舰前往表威和护卫光华轮撤侨,成为人民海军在海外展示力量的第一次。1966年6月起,袁庚作为接侨总负责人兼光华轮党委书记,往返印尼接侨。我国外交人员与印尼当局反复交涉斗争,克服重重障碍,让被掠夺得一无所有的难侨成功上船。至1967年5月13日,光华轮运载第四批难侨抵达广州黄埔港(一说湛江,待考)。至此,光华轮的印尼撤侨行动告一段落。

1966年底华侨回到祖国

光华轮先后13次到印尼接运华侨,3次到印度接侨,让大批华侨回到了祖国亲人的怀抱。

自接船起,光华轮就一直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他们十分关心光华轮和我国远洋运输事业的发展,陈毅、叶剑英、邓子恢等都上过光华轮视察工作,陈毅副总理还特意为其填词一首《满江红·参观光华海轮》:“中国海轮,第一次,乘风破浪。所到处,人民喜欢,吾邦新创。海运百年无我份,而今奋起多兴旺。待明朝舰艇万千艘,更雄放。……”

1971年,已41岁的光华轮还前往坦桑尼亚,运送我国援建坦赞铁路的工程技术人员。1971年后,她又多次担负沿海客运、军运任务(陈宏泽船长运送复员战士入海口秀英港的技术至今令人称道)。再往后,她成为训练船,为培养我国年轻一代远洋船员而发挥余热。

1975年7月8日,光华轮结束了它驰骋碧海45年的职业生涯,正式退役。船员们最后一次穿过她老旧的船舱,最后一次踏上她锈迹斑驳的甲板,挥手告别这位伴随他们征战碧海的老兵。1992年,光华轮被拆卸解体。光华轮虽然早已不复存在,但当年她培养出来的船员后来成为中远集团的骨干力量。光华轮形成的“忠于祖国、热爱远洋、艰苦奋斗、遵守纪律”的光荣传统和“艰苦创业、爱国奉献”的企业精神铸就了中远集团文明的本色,并伴随中远发展,代代相传。从这个意义上说,光华轮也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写照,被载入中华民族的光荣史册。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