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长张明。新华网 周淑仪 摄

“嗤——嗤——”晨起夕落,在造船工匠日复一日的“上工”生活里,这种机器摩擦木料声常绕耳边。加上各司其职的工人、密密排布的巨木、8米高的木船框架,共同将“明路造船厂”的全貌铺于眼前。

明路造船厂,位于海南省临高县调楼镇黄龙湾畔。今年54岁的厂长张明是“临高调楼广船制造传统手工技艺”第43代传承人,从事造船行业已有33年。临高调楼广船制造工艺与宋元明清时代广东“广船”系属同宗,临高手工制造广船自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起至今,已有885年历史,目前已被列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缘起 想为国家、渔民造好的船

临高县是海南省最大的海洋渔业县,盛产马鲛鱼、石斑鱼、金鲳鱼、对虾等600多种水产品。2015年临高县海捕产量达53.91万吨,占全省海捕产量的1/3;全县海洋与渔业总产值67.39亿元,约占临高县经济总产值的46.61%。据2016年临高县统计局数据,县内从事渔业的人口约7.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6.6%。渔民们在海上作业,一方面享受着自然的馈赠,另一方面也承受着自然的威胁。《临高新志》记载:“1930年农历六月十九日,受强台风袭击,仅新盈港安全村,沉没的渔船就有30艘,死亡100多人。”因此,一艘安全、稳固的渔船对渔民而言无异于“第二生命”。

临高匠人手工制造的木质广船,船型首尖体长,吃水较深、梁拱小,有较好的适航性能和较大的续航能力,船体结构横向以密距肋骨和隔舱板构成,纵强度依靠龙骨和大斤。自南宋以来,匠人们的造船手艺没有图纸、文字记载,只靠世世代代心口相传,延续至今。

张明21岁那年,开始正式跟着父亲学习如何造船。造出一艘安全、稳固又实用的大船是张明的梦想,他希望改善整个村的造船技艺,为国家造好的船,为渔民造好的船。从选木、解木、立龙骨、搭骨架、建驾驶楼、打灰、安装机器、布置水密隔舱等基础步骤一点点掌握。24岁那年,张明造出了自己的第一艘船。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