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0公里,航行约40天,长江江豚科考将于今日抛锚起航。这是时隔五年后,第三次大规模长江江豚科考。昨日,现场指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郝玉江介绍,此次科考将观测江豚种群数量变化、江豚的种群分布及栖息地变化。

江豚数量6年间下降速率为13.7%

今日,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后,数十人将分别乘坐两艘科考船,航向长江,寻找一种名为江豚的长江豚类。在多数科考队员眼中,江豚看起来圆滚滚,并总是保持微笑。

这种被称为“水中精灵”的长江江豚已在地球生活约2500万年,仅在长江流域发现,是中国特有物种。根据第二次科考结果,目前,种群数量仅为1000多头。其中,长江干流的江豚数量仅有505头左右。这与2006年第一次科考结果相差颇多。郝玉江用“惊人”来形容这样的下降率,“6年间的下降速率为13.7%”。

“水中精灵”变成了“水下大熊猫”。此次科考的“重头戏”就是调查5年间长江江豚数量变化及分布。郝玉江说,科考还会调查长江江豚栖息地环境质量,并对包括岸带环境以及水下噪声等环境因素进行调查。根据种群考察及环境评估结果,为制定保护措施提供更为直接的数据支持。

考察结果将于明年3月发布

3400公里,约40天后,长江科考计划于12月20日结束。随后,还将考察鄱阳湖及洞庭湖江豚生存现状。郝玉江说,具体考察结果将于明年3月发布。

科考中,两艘科考船从武汉起航,途经武汉-宜昌-武汉-上海-武汉,涵盖宜昌到上海长江中下游干流,洞庭湖、鄱阳湖以及主要的江河支流。

如何进行考察?郝玉江解释,科考方式参考了2006年和2012年的考察方案,将目视观察,并结合船尾拖拽的被动声学考察设备,间隔50公里采集水样、底泥、水下噪声等。与往年不同的是,这次将利用无人机遥感镜头监测江豚栖息地环境。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