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西江水道在地理、航运、渔业等方面的价值开始受到学界关注,一些学者逐步对其展开科学调查。这些调查可以清晰展示出西江流域的地理地形、航道线路及其在渔业、航运、水利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西江航运业兴旺发达

清代,广东航运业者人数众多。政府规定:凡以航运为业者,必须向官府领取船照,烙印编号后,即称为“船户”。在由当代史学专家叶显恩主编的《广东航运史》一书中,广东船户被划分为以潮澄商船为主的海运船户、以水客为主的河运船户和以经营小规模短途运输为主的疍家艇。

其中,“水客”原指明清两代负责盐斤的水上运输者,主要负责盐斤从盐场到盐埠的水上运输工作。后来随着水客载运货物种类的增多,逐渐不以盐运为主,水客便演变为内河水运船户的代名词。据《广东航运史》记载,水客的经营运输形式主要有如下四种:一是受雇承运,即内河船户收取商人水脚(运费)送货至指定地点;二是自运自销,即船户装运自己的货物并贩销;三为代运代销,即船户装运他人货物并代为贩销;四为包运,即包运者承包大宗运输业务,分由若干船户装运,包运者给船户一定运费或犒赏。

至明代晚期,西江上已经形成密集的运输网络。据史料记载,在重要圩镇、商埠均设有码头、津渡,其中仅两广总督府驻地肇庆一处就有津渡23个,当地还有开往高州县、广州、德庆州、广西梧州等地的长河渡船。政府也在这些重要埠头设置关卡征税。清代以后,西江流域水运获得较大发展,无论货运总量还是运输品种均超越了前代。除米谷之外,“梧州每年有大量柴碳东运,其中柴有一千几百万斤”。此外还有各种土特产经由此道销往国内外,如广西的药材。

随着三水、梧州开埠,西江河道上开始出现“轮船”。轮船的出现大大便利了西江上的客货运输,客商开始通过轮船来实现大宗商品的运送。除了外国洋行,运营水上运输的船户也开始适应潮流,建立轮船公司。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西江航道由于水浅,只能通航那些吃水较浅的轮船。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