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历史,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海洋,海洋强国之梦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离我们这么近。”这是吴立新对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现状作出的乐观判断。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多年来致力于蓝色科技创新,推动中国海洋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即将过去的2017年里,中国海洋科技工作者瞄准建设海洋强国的伟大目标,按照规划的海洋科技发展宏伟蓝图,继续心无旁骛地向浩渺无垠的大洋进发,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海洋科技突破。他们用万丈豪情和骄人的智慧在深蓝之下继续书写震动世界的中国传奇。

“透明海洋”计划实现新跨越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84%的海洋水深超过2000米。遗憾的是,人类对2000米以下的海洋知之甚少。鉴于此,吴立新多年前就提出了“透明海洋”计划。而让神秘莫测的海洋特别是深海摘掉“面纱”变得“透明”,当然不易。这需要中国科学家以水下滑翔机、水下机器人、载人潜水器和海洋卫星等为主要观测手段,构建从海底到海面再到太空的立体综合观测系统,通过艰苦细致的科学考察,大幅提高对海洋的认知。值得欣喜的是,2017年,中国科学家实现了海洋科考能力的大幅跃升,为推进“透明海洋”计划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科技装备基础。

今年3月,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中国海翼号水下滑翔机完成大深度下潜观测任务并安全回收,最大下潜深度达到6329米,突破之前由美国科学家创下的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6000米的世界纪录。“海翼”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制,是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水下观测平台,是深海科考的一大利器。

去年岁末和今年年初之际,上海彩虹鱼海洋科技股份公司的张謇号科考船携带3台自主研发的全海深探测器(着陆器)在西南太平洋完成海试,获得了洋底万米深渊的生物、微生物及海水样本和影像资料。这标志着中国科学家拥有了又一批进入世界最深海域进行科考的装备,向着“透明海洋”目标又迈出了一大步。

12月1日,深海勇士号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在完成各项海试后正式交付,这是继7000米级载人潜器蛟龙号之后,中国载人深潜领域新的里程碑。虽然其在深度上不及后者,但是在核心技术和国产化率方面得到大幅提升,特别是在球舱研制方面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这为万米级载人潜器的研制创造了条件。实际上,从目前传递出的信息来看,中国已经形成了由“载人深潜英雄”崔维成和叶聪分别领衔的两个团队,“竞相”开展万米级载人潜器的研制工作。

海洋卫星是“透明海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11月,由吴立新领导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主办了“观澜号”海洋科学卫星总体设计及其遥感应用关键技术研发项目论证会。这表明,中国在新一代国际海洋卫星遥感领域迈出新的步伐,将提升“透明海洋”观测水平。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