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十二五”规划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充分总结了过去五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方面面的工作,提出了2018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并做出了具体部署。参会的海事界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普遍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复杂的形势和环境,对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的判断十分准确客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等内容对新时期我国船舶工业实现从大起来向强起来的转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壮大海洋经济,坚决维护国家权益,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内容对今后我国船舶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要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今年,我国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壮大海洋经济,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带动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走出去;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

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后,海事界代表委员纷纷表示,2018年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明确了我国船舶工业今后发展的方向;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定下了“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预期目标既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目标,也为我国船舶工业进一步开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全国政协委员、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胡可一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深有感触。他表示,目前,中国制造业领域依然有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受限于自身制造形式,很难全面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这就凸显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我国要为青年人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弘扬“大国工匠”的职业精神。全国政协委员、河北远洋运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高彦明则表示,造船业要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通过优化设计,提升质量,勇于创新,敢于超越,打造中国造船业的质量名片,向造船强国冲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所长马玉璞认为,深入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高我国船舶工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在当前船市比较低迷的形势下,我国船舶工业要通过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培育新动能,在深远海装备建造等领域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对那些落后产能,要坚决予以淘汰,保证我国船舶工业实现健康发展。

科技创新也是胡可一关注的重点,他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融通创新,落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措施,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这些措施必将推动创新的投入产出比,大大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在跨行业、军民融合开放式科创平台建设方面,胡可一建议,对于民企应该逐步降低不尽合理的资质门槛并加大支持力度,使他们可以更有效的利用这种跨行业、军民融合开放式科创平台。

作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新动能的组成部分之一,智能船舶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表示,当前,我国船舶工业正迈进智能制造时代,智能制造的技术手段还需进一步完善,涵盖自动化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一代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智能装备应用、设备联网、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等的智能制造技术还需不断创新。马玉璞认为,智能船舶包括船舶建造过程智能化和智能化船舶两部分内容,我国船舶工业需要多方发力,早日占据智能船舶领域制高点。

从建设海洋强国到壮大海洋经济,经略海洋一直是《政府工作报告》关注的重点。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海洋大学校长程裕东表示,经略海洋,必须要有海洋人才支撑,当前海洋人才培养到了非常重要的时期。培养高质量海洋人才,要加强海洋综合学科建设,建立起海洋综合人才和专家培养机制,使海洋类高校成为培养海洋综合人才的摇篮;同时,要多管齐下,全面实施海洋人才战略工程,造就一支结构合理、门类齐全、质量较高、数量可观的海洋人才队伍。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