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庆时提出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同年2月,湖北在长江沿线省市中率先打响了非法码头治理攻坚战。开启雷霆行动后,黄石率先行动,仅用了77天,就关停、取缔了123个无证码头。紧接着,武汉、宜昌、黄冈、咸宁、鄂州、荆州、恩施等地纷纷行动,攻坚战全面打响。

作为政府部门与各级执法力量成功合作的范本,湖北仅用两年多时间就解决了困扰沿线已久的岸线乱象问题。截至今年5月底,湖北省共取缔各类码头1103个(泊位数1262个),规范提升52个,腾退岸线143公里,生态复绿面积超过566万平方米,长江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和修复。

但故事还没有结束。1103座码头背后是一个庞大的迁徙群体,作为这场“长江保卫战”的关键一环,他们以后究竟要在哪里停止流动?离开这个行业,别处还有没有预留他们的回归空间?他们,在何处安放?

  “经营条件好了,恶性竞争没有了”

9月7日,在武汉市蔡甸区长江沿岸某个砂石码头原址,以往堆成小山高的砂石堆已不见踪迹,映入眼帘的是成片成片的绿草地。

平坦的绿草地上,丝毫看不出这曾是一处中型砂石码头。装卸高峰时段,隆隆机声响彻云霄,黑烟泛起笼罩江面。“岸边经常停靠着几艘大大小小的采砂船,砂堆一个连着一个,绵延足有两三公里。”曾经在这儿经营码头的李建林告诉记者,由于历史原因,湖北长江岸线一度码头林立,发展水平低下,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与现在相比有天壤之别”。

武汉市治理非法码头工作分指挥部负责人介绍,自2016年3月全市非法码头整治工作启动以来,武汉市各区结合非法码头治理、水源地保护、两江四岸核心区港口清理整合等多项整治工作任务,强力推进码头治理工作。截至今年8月,国家下达的239个非法码头整治任务,仅剩余20个规范提升类码头;武汉市现存所有码头约为2016年整治前码头总数的近一半,腾退岸线30余公里,补植复绿滩地面积130多万平方米。

在武汉市周边,由政府兴建的砂石集并中心正在有序运作,这是为了那些被拆解的合法码头主所建造的“归处”。合法用行话说就是“有证”,他们是被拆解的少数“幸运儿”,有为数不多的堆场配额。

为不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根据对城市发展所需要砂石料通过能力的调研分析,砂石集并中心项目应运而生。据了解,砂石集并中心建设作为湖北省长江干线非法码头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按照港口、环保、城市建设等总体规划,实行统一规范管理。遵循运储分离、砂不落地、封闭运营、工厂管理、生态环保、防尘降噪、严禁超载、箱式运输等原则,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政府鼓励合法码头老板们组建合资公司,参建新的砂石集并中心。谁不同意拆迁,谁将失去入股资格。”作为“幸运儿”的李建林,在去年10月武汉市某集并中心建成后也正式入驻。

据介绍,李建林所在的砂石集并中心共有4个码头,由周边被拆迁的14个合法码头老板入股。“我和3个码头老板合用其中1个码头,按照事先商定好的,无论到港船只大小,每人轮流卸一船货。至于码头日常的维护,每家轮流负责一个星期。”

记者在码头现场看到:运砂船缓缓靠岸,将砂石从皮带机传送到货场的料斗;运输车辆在料斗下方装填并过磅。密封区里,车辆货斗被铲车抹平并关上密封篷布;随后驶入水深半米的洗车槽。不远处,一台洒水车正在对车辆行驶过的道路进行喷淋降尘。整个转运流程中,砂石不落地、扬尘被抑制。

即便码头场地没有原先那么大,但是对于李建林来说仍然觉得很欣慰。“现在码头每天能卸8000吨的砂石,分到我的配额每天有2000吨,比起以前的状况真是好多了。以前是求着别人来我的码头卸货,现在根本忙不过来。”

“黑码头催生了畸形的运价,倒逼了行业超载、违规装卸和仓储等现象滋生,恶化了水运市场环境,也进一步影响了航运安全。”李建林给记者算了笔账,正规码头落地货物行价是7元1吨,包含人工费、电费、吊车费、税费等,少于7元1吨操作就不赚钱,而黑码头的收费要比正规码头低一些。“非法码头治理后,经营条件好了,恶性竞争没有了,企业越干越有信心。”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