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大!事!了!24日13时起

日本核污染水开始排海!

当地时间24日上午10点左右(北京时间上午9点左右),东京电力公司就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一事召开临时记者会。东电在临时记者会上宣布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将在当地时间24日下午1点(北京时间中午12点)启动。污染水排放量预计为200到210吨,每天的排放情况将在次日公布。首次排海每天将排放约460吨,持续17天,合计排放约7800立方米核污染水。根据计划,排海时间至少持续30年。日本强推核污染水排海的做法引发多方质疑和反对。

你要问

核污染水排海有何危害?

放射性物质广泛扩散

会造成放射性污染!

日本太平洋沿岸海域将最先受到影响

特别是福岛县周边局部水域

之后污水还会污染东海。

德国海洋科学研究机构指出

福岛沿岸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洋流。

从排放之日起放射性物质

57天内: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

3年后:美国和加拿大将遭到核污染影响

10年后:蔓延全球海域


这可不得了!

我们的海员每天的生活

就是围绕着大海

而10年后

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整片大海

那不就是直接侵害了

我们船员的生活吗!


对船员最直观的影响

就是海员生活的问题和压载水的排放。

远洋船如何获取淡水?远洋船舶航行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处于海洋深处,为满足主机冷却水、锅炉补给水及乘客或船员生活用水的需求,通常船舶会从港口携带淡水以供使用。考虑到过大的淡水舱舱容势必占据货物/人员使用空间从而影响船舶经济性,因此携带的淡水数量并不能满足全部使用需要。

为了及时获取淡水

船上也会直接使用

蒸馏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冷冻法

将海水淡化

但是现在……

emmmmmm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为了直观地让大家

看出核污染水的扩散经过

德国海洋科学研究对核污染水扩散速度

和影响的模拟效果图。

从图中可见

放射性物质会随着时间持续扩散

进而蔓延至全球海域!

图片

图片

图片

让海员使用这样的海水

就是一个大写的不负责任!


此外,海员也被迫就要失去一个娱乐项目

那就是钓鱼

图片

毕竟这样海里钓上来鱼

你敢吃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还有压载水


船舱压载水就是海水
船上有海水泵把海水抽到压载舱中
如果一片海域受到污染
到另外一个国家的港口
排放的压载水也会有污染

图片

该图来源 @航海航海Janson

压载水会作为媒介传播外来的生物和病原体

造成水域生态的破坏以及公众健康的损害

其他国家的海域也要被迫加速污染!


因此排放核废水有可能会

极大损害海员生活质量

并且货船航行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

极大可能会造成航次的减少

海上航运的不确定性导致时效的延误

以及航运价格的抬升。

自日本宣布要开始排放核污染废水后

我国也明确了相关政策

中国海关总署:

为全面防范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对食品安全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风险,保护中国消费者健康,确保进口食品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以及世界贸易组织《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有关规定,海关总署决定自2023年8月24日(含)起全面暂停进口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含食用水生动物)。

香港特区政府:

自8月24日开始,禁止源自东京、福岛、千叶、栃木、茨城、群马、宫城、新潟、长野、埼玉10个都县的水产品进口,当中包括所有活生、冷冻、冷藏、干制或以其他方式保存的水产品、海盐及未经加工或经加工的海藻。

香港食安中心将加强检测日本食品,环境局每天将公布食品、水域等辐射检测结果。

澳门特区政府:

从2023年8月24日起禁止进口源自福岛县、千叶县、栃木县、茨城县、群马县、宫城县、新潟县、长野县、埼玉县及东京都共10个都县区的鲜活食品、动物源性食品、海盐及海藻,包括蔬菜、水果、奶及奶制品、水产及水产制品、肉类及其制品、禽蛋等。

对从日本乘搭航班入境澳门人士所携带物品,提升检查力度,防止有关食品流入澳门。

在进口、零售等层面加强监测日本进口食品中的放射性物质,每天公布日本进口食品辐射检测数据。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13日发表谈话指出:

日方在未穷尽安全处置手段的情况下,不顾国内外质疑和反对,未经与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充分协商,单方面决定以排海方式处置福岛核电站事故核废水,这种做法极其不负责任,将严重损害国际公共健康安全和周边国家人民切身利益。

“海洋是人类共同财产。福岛核电站事故核废水处置问题不只是日本国内问题。我们强烈敦促日方认清自身责任,秉持科学态度,履行国际义务,对国际社会、周边国家以及本国国民的严重关切作出应有回应。”

图片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