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MB.Tech的绿色航运战略:传统船队与新能源转型如何并行?
2024年,Alexander Saverys将旗下CMB.Tech公司推向市场,提出打造“可投资的绿色航运平台”,以氨气和氢气动力船舶为核心愿景。然而,一年后,该公司却以32亿美元收购了Golden Ocean集团及其91艘传统化石燃料散货船。这一举措引发行业疑问:传统船队的扩张如何与绿色航运战略相协调?
规模化与低碳化并行
作为比利时上市公司Compagnie Maritime Belge(CMB)的首席执行官,Saverys解释称,Golden Ocean的船队具备现代化、高能效的特点,虽仍依赖传统燃料,但其低碳属性为CMB.Tech提供了规模化运营的基础。“船队扩张加速了我们与客户关于新能源解决方案的对话,”他表示,“Golden Ocean的船舶年轻且高效,虽然目前燃烧柴油,但为我们更快推出氨动力新造船奠定了基础。”
CMB.Tech的战略围绕“两个D”展开:多元化(Diversification)与去碳化(Decarbonisation)。Saverys在奥斯陆资本市场日上强调:“我们致力于成为多元化集团,同时聚焦低碳解决方案。”这一目标通过三种方式实现:运营现代化环保船队(如Golden Ocean)、改造现有船舶使用氨或氢燃料,以及投资新能源船舶。
氨燃料技术的突破
Golden Ocean 的交易始于 CMB.Tech 以 12 亿美元收购 John Fredriksen 持有的这家散货船公司的股份,预计将在第三季度完成,恰逢CMB.Tech氨燃料业务的关键节点。由中国中船集团控股的中船温特图尔发动机有限公司(WinGD)将于今夏交付全球首台氨动力船舶发动机。CMB.Tech与矿业巨头Fortescue合作的21万载重吨纽卡斯尔型(Newcastlemax)散货船“Mineral Ecotech”号将成为首批受益者,用于运输西澳大利亚铁矿石。
此外,CMB.Tech位于纳米比亚的绿色燃料生产基地正在建设中,初期产能将供应本地市场。Saverys透露,“Mineral Ecotech”号计划于 2026 年初交付,随后还将有7艘同型散货船及1艘氨动力集装箱船陆续投入运营。目前,CMB.Tech旗下共有54艘船舶已确定采用氨燃料或具备改装潜力,另有28 艘小型氢动力船舶和新造船。按照标准,所有可以使用绿色能源的船舶都是双燃料船舶,但氨在Golden Ocean未来的船舶中没有任何作用。除了2024 年和 2025 年为改装而建造的可使用氨的船舶外,Golden Ocean现有的其他船舶也不使用氨燃料。
改造限制与船队更替
并非所有船舶都适合改造。Saverys直言:“无法改造的船舶将在未来5至10年内逐步淘汰,最终被真正的氨动力船取代。” 改造的经济性与技术挑战是主要障碍——例如,纽卡斯尔型(Newcastlemax)散货船需加宽尾部以容纳氨燃料储存系统,而氨的能量密度虽高于氢,但仍低于传统燃料,需更大存储空间。
对于具备改装潜力的船舶,CMB.Tech计划在中期检验或首次五年特检时推进改造。他表示:“如果市场条件成熟,我们将为这些船舶安装氨发动机和储罐。”何时改装的决定因素在于能否获得绿色燃料。
行业巨头兴趣浓厚
CMB.Tech发现不少承租商对其氨动力新造船表现出浓厚兴趣。除Fortescue 外,日本巨头商船三井(OSK Lines )也已签约租用氨动力散货船和化学品船。另一承租商NCL Oslofjord 正在租用一艘氨动力集装箱新造船。Saverys解释称,部分公司想测试这项技术,一开始可能只使用少量氨;而另一些企业则已经签订了供应协议,希望立即投入使用。
政策与市场驱动
国际海事组织(IMO)近期出台的全球燃料标准与碳定价机制正引发行业广泛关注。Saverys对此表示:“无论基于何种考量,推动更多氨动力船舶投入运营都将产生积极影响。”他特别强调,作为自主运营的船东,CMB.Tech在船舶调配方面具有灵活性,无需依赖长期租约即可推进战略实施。
尽管在近期IMO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MEPC)会议上,部分业内人士对气候协议力度表示失望,但Saverys持乐观态度。他指出:“航运业者素来谨慎,但欧盟现行的温室气体监管体系已经促使部分企业启动脱碳进程。IMO新规若能保持现有力度,其严格程度将超越欧盟标准。”他特别强调,10月细则的最终定稿将是关键节点,任何条款的弱化都可能影响政策效果。
“特朗普因素”
针对美国可能退出国际气候协定的情况,Saverys表示,虽然这一动向令人遗憾,但全球航运业的脱碳进程不会因此停滞。“国际社会不会因单一国家的立场而放慢转型步伐,”Saverys强调指出。
事实上,推动航运业绿色转型的动力已超越单纯的气候议题。Saverys分析认为,各国持续推进能源转型主要基于三重考量:首先是提升能源系统的韧性;其次是经济性因素——随着技术进步,可再生能源的生产成本已显现竞争优势;最后则是技术迭代的内在需求。“业界正逐步认识到,绿色燃料的生产成本有望低于传统能源,”他补充道。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3年被Euronav收购后,CMB.Tech的绿色战略实施明显提速。但Saverys坦言,企业战略的成功不仅取决于自身努力,更关键的制约因素在于“绿色分子”——即清洁燃料核心成分的供应保障。“绿色分子与传统柴油的价差收窄速度,将直接决定我们战略的推进节奏,”他解释道。尽管面临挑战,Saverys对绿色燃料的商业化前景仍保持乐观预期。
亚洲市场引领绿色燃料发展新机遇
在谈及全球绿色燃料发展态势时,Saverys特别强调了亚洲市场的关键作用。他指出:“中国和印度的绿色分子投资正在加速扩张,规模化效应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我们预期在未来12-24个月内,这两个市场将释放更多积极信号。”
与此同时,CMB.Tech在纳米比亚的战略布局也值得关注。公司计划将当地在建的小型氢气工厂逐步升级为集氨生产、储运于一体的综合设施。Saverys解释道:“非洲大陆的战略位置及其在主要航运通道上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我们绿色燃料战略的重要支点。”不过,投资者需要保持耐心。据Saverys透露,该综合设施预计要到2028-2029年才能实现全面运营并对营收产生实质性贡献。考虑到项目需要数十亿美元的投资规模,CMB.Tech不排除引入战略合作伙伴的可能性。“我们始终将项目盈利能力放在首位,但这类重大基础设施投资需要更长的培育期。”Saverys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