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河南,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人口。作为有1亿人口的大省,河南如何实现由人力资源大省向人才强省跨越,对于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河南振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河南省把大力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作为带动全局的关键举措,以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职业教育攻坚为主线,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为重点,以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能力为抓手,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尽力“谋变”,变人力资源为人才资本。

  内地飞出成群的“海鸥”

  在远离海边的内地城市——河南新乡,目前已经走出了7600多名海员,成了名副其实的“海员城”。

  “选择做海员,改变了我一生。”中海广州分公司的姚自发告诉记者。

  今年29岁的姚自发是河南辉县人,家住农村,1998年通过劳务输出,在大连海运学校学习5年后当上了海员。“2003年刚毕业时月薪8000多元,现在我已经做到了大管轮,相当于副高工程师,月薪三万五左右。”

  姚自发告诉记者,当初他的学习成绩一般,估计在河南考大学很困难,适逢招海员就报了名;现在看,选择做海员真的很明智,也是改变现实最快最直接的途径。

  农业大市新乡地处豫北平原,有近百万农村富余劳动力。上世纪90年代初,上级对口扶贫时曾帮助新乡培训输出了一批船舶焊工。于是,新乡开始尝试招收高中毕业生送到海事院校培养海员,毕业后委托外派机构输出的运作办法。2001年,他们大胆提出把新乡建成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海员基地,并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新乡海员服务局。

  几年来,新乡已摸索出海员招收、培训、输出、管理、服务一体化的运作模式,截止到目前,共培养各类海员7600多名,创劳务收入超过10亿元,使5000多个农村家庭走上了富裕路。

  “新乡不靠江,不临海,能够培训海员,输出海员,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只要动脑筋,善于捕捉信息,就可以广开门路,扩大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正如一位河南省领导所言,如今的新乡已经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拥有队伍数量最多的海员基地,新乡海员也成为河南劳务经济的一个著名品牌。

  职业教育打造劳务品牌

  如果说海员是一个培养特色人才的成功范例,那么,将更多的普通劳动力打造成更有价值的特色“产品”,则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很早开始,河南省委、省政府就开始重视发展劳务经济,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纳入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职业教育,是劳动力大面积培训的最好平台。

  据介绍,河南对整个职业教育的重视始于2003年,2008年全面铺开并驶入“高速路”。当年,河南省决定实施为期4年的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力争全省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262万人,政府为此筹措了100个亿。

  在政策方面,先是把全部职业学校清查入册,根据当地实际和发展需要纳入全盘规划。而后,关、并、撤掉条件差的学校,把职业教育往规模化、集团化、品牌化的方向做。

  资源整合后,河南有了“郑州旅游”、“中牟农科”、“林州建工”、“少林武术”等60个职业教育集团、17个省级专业性技工集团。

  这些职校按规定在校生规模不得低于3000人,就此担负起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各类职业培训任务。去年初,河南省政府又拿出方案:21类涉农专业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享受免费教育。

  在政策和资金的引导下,一些靠出卖苦力糊口的农民工,打造成了有手艺、有一定竞争力的人才。

  樊胜武就是这众多人中的一个。他从厨师学校毕业后开始了创业,2004年3月,“阿五美食”开张,2006年后,“阿五美食”在省内外快速复制,先后在全国各地开设了30余家直营店和加盟店。

  樊胜武毕业的长垣烹饪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首家民办烹饪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该院副院长董现莹告诉记者,学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逐渐形成了“大师授课、名师带徒、自练特技、内外结合”的教学特色。

  同时,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普遍缺技术、就业难等实际问题,学院先后举办多期烹饪技艺、餐饮经营等中短期培训班,近期培养出的3200余名学员全部走上相关岗位。

  特色职业教育让长垣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厨师之乡”。目前,长垣80万人口中共有2.8万厨师遍布全国各地。

  和“长垣厨师”齐名,河南省劳动部门评选出了20家“河南省优秀劳务品牌”:少林保安、开封电子装配、鲁山绢花、安阳纺织、鹤壁焊工、鄢陵花工、郾城建筑、南召绣女、商城缝纫、项城防水、平舆防水,等等。

  截至2010年底,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达2363万人。目前全省劳务输出人数超过1900万,仅去年全省已通过劳务输出赚回1000亿元。

  以全民创业促就业

  劳务品牌的不断涌现,大大提高了河南劳务的竞争力。但是,政府并不满足于此,他们要致力于全民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变人力资源为人才资本。

  2010年,河南省政府决定,制定2010年人力资源素质提升行动计划。以促进就业和创业为主线,以职业教育攻坚、全民技能振兴和全民创业为重点,稳定扩大就业,促进全民创业,推进人力资源强省建设。

  2011年,河南又制定了《河南省2011年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专项工作方案》,其中提到“六路并进”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素质。

  所谓“六路并进”,即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包括技能培训、职业教育、阳光工程、雨露计划、退役军人培训和残疾人培训六个途径,形成齐抓共管、齐头并进的生动局面。

  全民创业的大潮,实实在在改变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现在不用外出打工了,我在家门口的一家工厂编制工艺壁纸,每月能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还不耽误干农活,也能照看孩子。”济源市坡头镇村民杜志娟告诉记者。

  坡头镇地处黄河北岸的丘陵地带,每家每户守着几分薄田,分散居住在窑洞、土房里,日子过得很紧巴。如今,创业改变了这一切。

  杜志娟和数百乡亲工作的这家工厂是济源今征工艺编织厂。

  厂长张严伟1982年出生于该镇马住村。他告诉记者,2000年高中毕业后,曾经辗转青岛、广州、重庆等地打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回乡参加了劳动部门举办的创业培训,了解了成本核算、银行贷款、员工管理等知识,后来随班赴义乌考察时受到启发,回来创办了这家工厂。

  他租用已经荒弃了多年的马住村小学,又贷款投资十几万元建设了标准的大车间,主要从事工艺壁纸编织。很快,他的事业以马住村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迅速发展,目前至少带动了2000人以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和小张一样,济源市已有450余人经过培训走上了自主创业路。济源市劳动保障部门负责人介绍,该市已实现转移就业人数达8万余人,农民收入增幅连续4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据了解,河南省2010年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成功培训200多万人。

  新经济呼唤高素质人才

  正如那句经典的台词,“21世纪什么最重要?是人才。”近年来,河南在中低端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明显,而一个常提起的苦恼和短板就是高等教育,这甚至还是这个人口大省的心腹之痛。

  一个令河南人尴尬的数据:全国每1000万人拥有普通高校14.22所,河南却不到9所;河南1亿多人口,只有一所211院校,985院校没有一个。

   有统计显示,2008年,河南中级人力资源和高级人力资源只占到18.18%。而同期全国的数据为20.39%。

  显然,高素质人才短缺已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瓶颈。

  “‘十一五’以来,全省财政累计筹措落实158.7亿元,支持高等教育发展。同时,省财政累计安排高校发展贷款贴息7.3亿元,支持高校合理利用银行贷款等社会资金,缓解河南高校教育压力。”河南省财政厅厅长钱国玉告诉记者。

  他表示,此外,省财政还千方百计增加职业教育投入。一方面,通过安排部门预算、利用政府债券、追加预算和争取中央支持等办法,着力加大省级财政投入;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督导检查等措施,督促市县及时筹措拨付应配套资金。

  据统计,2010年,全省财政用于职业教育支出53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省财政安排职教攻坚专项资金1.9亿元。

  “尽管这样,河南教育投入还很不够,2009年,人均财政教育支出居全国省级第29位,相当于地方平均水平的74%。”钱国玉表示,希望国家能出台财税政策给予支持。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