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年前,担负支援广东航运重任,举家从广西藤县来到广东东江

    ◎20多年前,东江水运衰落,漂流到河源市区,以船为家,打渔为生

    ◎今年,800余水上居民弃船登岸,一个水上人家的时代逐渐远去

    历经两年的规划,居住于河源市区内东江与新丰江水域的134户水上居民,赶在今年汛期之前全部搬家上岸。这些水上居民中,除了少数本地户籍的渔民,绝大多数是44年前来广东支援东江水运建设的广西藤县籍水上居民。

    1967年,根据当时广东、广西两地政府之间的协议,这批来自广西藤县的渔民从广西沿珠江、东江一路北上,来到河源龙川,参与了数十年东江的水上运输和工程建设。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河源公路建设的加速发展,以及京九与广梅汕铁路的投入运营,东江水运日渐衰落,大部分水上居民不再从事货运,他们来到河源市区,仍然住在船上,依靠打渔为生,成为一道特别的风景。

    “水上人家”见证了广东水运的繁盛与衰落,一生的大多数时光都献给了东江。半个世纪漂泊,一朝上岸,居民的水上生活,伴随着一段历史直到如今谢幕。

    1

    离家

    千名广西青年支援广东航运

    一回首已是44年。今年67岁的周喜全青年离家,如今已经头发花白。

    周喜全的故乡——— 广西梧州藤县历来是水路交通枢纽,河流纵横,珠江主干流浔江贯穿其间,支流北流河、蒙江河,多有水路驿站,历史上被称作“水上丝绸之路”。祖辈们世世代代靠水上打渔、运输货物为生,已经在水上生活了几百年。

    1969年,出于特殊时期的战备考虑,广东航运部门发出了正式文件,邀请广西梧州地区航运力量,跨地区支援广东建设。

    在上级航运部门的安排下,包括周喜全在内的来自藤县大黎镇的860多名青壮年组成“广西藤县大黎航运社”,105条船成为广西派出支援广东水运的正式部队。

    一起受邀到东江支援运输的还有广西藤县太平木帆运输社。两支船队加起来有1000多人。
    周喜全所在的船队在1967年4月出发,船员们大多数是二三十岁的青壮年,携妻与家乡父母别离。周喜全当时只有23岁,是船队的财务。

    他们的第一站是肇庆,受当地邀请在罗定河运输农副产品。3个月之后,货物运完,船队便沿西江而下,然后逆东江而上到达河源龙川的老隆港。

    这条路走得艰苦而漫长。船队的105条船都是长约20米、宽约3米没有机械动力的木船,全靠风帆动力和人力撑船。“沿途遇到水坝,就只能用人力将船抬过坝面。”周喜全对此记忆犹新。

    船队花了近1个月的时间才到达老隆港。他们没想到,在老隆港一呆就是30多年。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