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广东省茂名市水东港大约30海里处的蓝色海面上,有我国目前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大型海上原油单浮系泊接卸装置,俗称“单点”,从这里进口的原油量占到国内份额的15%,被誉为海上的“浮动”码头。广东省公安边防总队茂名边检站执勤业务科就担负着这道“浮动国门”出入境中外籍船舶、服务员工的边防检查任务。2月6日,《法制日报》记者跟随边检官兵前往该单点,零距离体验他们守护“国门”的过程。

来自利比里亚的“海洋先锋”油轮预计在上午9点到达这个海上浮动的单点系泊原油接卸系统执勤点。记者跟着边检官兵凌晨4点就起床了。“我们一般提前5个小时出发,等待油轮一停靠到单点立即上船开始检查工作,尽量不耽误他们的时间。”边检站站长梁小星一边整装待发一边得意地告诉记者。“我们这支队伍创造了海上执勤17年没有发生一次偷渡案件,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的成绩。”

很快,10名官兵精神抖擞地来到码头,坐上小拖轮,向执勤点出发。“这个拖轮的吨位比较小,每次出海的时候风浪都比较大,船的摇摆也比较严重,所以官兵前几次出海呕吐都比较严重。”边检站业务科科长常青告诉记者。

这时记者明显感觉有些头晕,船体摇晃得越来越厉害。检查员王辉说:“我第一次去单点执勤,在拖轮上胆汁都吐出来了。为了克服晕船的症状,我每天都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现在已经适应了。”

上午9点,边检官兵终于抵达了执勤点,而将要接受检查的油轮也正好到达。记者看到,边检官兵身手敏捷地沿着扶梯登上超出海面足有20多米的油轮。

边检官兵首先收集所有船员的护照、海员证等证件进行检查和人证对照,而几个菲律宾籍船员则显得有点拘谨。同时,他们还对船体的各个部位进行全面检查。

记者看到,两名检查员在底舱会合后,按照一左一右的分工再自下而上遂层排查,最后从烟囱出去。烟囱、逃生孔、管隙道、踏板下、油柜、工具房及特殊设备空间都是必须着重查看的地方。一趟程序下来,两名检查员都涨得满脸通红,像是刚刚洗了一次“桑拿浴”!

“甲板、船员生活区和机舱是检查的重点,而机舱则是最煎熬、也是最‘受罪’的地方。那里噪音高、纵距高,尤其是夏天的时候,检查人员必须顶着热浪、在七八十分贝刺耳的噪声干扰下展开工作。由于长期在噪音环境上班,回到正常环境说话嗓音都比以前大了许多。”王辉对记者说。

记者从装有南帕斯凝析油的船舱准备登上甲板时,却遭到船长阻止。原来,甲板上会或多或少地弥漫着南帕斯凝析油散发出来的H2S气体,吸入后会造成中毒导致人身伤害。王辉让记者穿上厚重闷热的防护服并戴上防毒面具,这才得到船长同意走到甲板上。

直到在油轮驳完原油离开前一刻,边检官兵一直驻守在船上对油轮进行巡查和监护。边检站监护中队中队长江晓敏对记者说:“我们驻船监护一般要几天时间,但如果遇到船期比较紧,或者是恶劣天气,就要待上十多天甚至一个月。”

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国内对进口原油的需求大幅攀升,油船由原来每月2至3艘陡然增至如今的平均每月5艘,并且频繁出现两船相接的情况。这样,平均每班两名检查员要驻船监护长达十多天,这绝不亚于一次“远洋航行”。长年累月在海上漂泊,身在单点执勤的干警早已成为“编外船员”。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