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工

在闽东地区,大大小小的溪河不计其数。虽然随着路网的发展,一座座桥梁、一条条大道已使大多数水边群众出行得到了极大的便利,但在路网难以触及的河畔溪边、水库沿岸,渡船仍是当地群众出行的重要选择。

据统计,目前,宁德共有79道渡口,其中绝大多数渡口为义渡。任时光流逝,在这些渡口上,始终有着一批名为“渡工”的群体。他们终日与桨声船影为伴,默默守候着渡口,用饱经日晒雨淋的身躯维系着一条条通往彼岸的水上通途。

为了公益默默付出,还曾奋不顾身水中救人

“慢点上船,小心坐好了。”4月20日,在福安穆阳溪中游的溪潭镇廉村渡口,渡工陈师华边吆喝着边驾驶小船在河流两岸来回送客。

廉村坐落廉溪溪畔。由于村里的部分茶园和田地在河的另一边,如果没有渡船,村民们要绕道6公里才能到对岸干农活。但问题来了,由于渡工是义务性的,镇里和村里只能每月给1000多元补贴,且这份工作需要起早摸黑,村里谁都不愿意去接这个“烫手的芋头”。看到这一情况,连任三届村民副主任的陈师华便主动担起了渡工的工作。为此,他还特地去学习船员专业知识,拿到了渡工证。

“夏季采茶的人起得早,有时凌晨4点就会接到电话要前去摆渡。”陈师华说,只要渡河条件允许,他都会随叫随到。近几年,随着来村里旅游的人增多,河对岸的抗金名将陈最墓遗址也成为热门的景点,有的时候一天要来回百来趟。虽然工作繁忙,但多年来陈师华始终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驾驶渡船,从没出现过一起伤亡事故。

而在陈师华为群众的便利出行默默奉献的同时,他见义勇为勇救落水者的事迹也在当地广为传颂。

2014年6月8日下午,由于连日大雨,水流湍急,渡船工作暂时停止。闲不住的陈师华便来到离渡口附近帮村民修建水渠。此时,渡口上游四个年轻人在河边戏水。考虑到该区域水深流急,陈师华赶忙上前劝说他们离开。几个年轻人虽然口上应着,但还是继续停留在河边。放心不下的陈师华提高了警惕,干活的同时不时张望着看上几眼。

没想到意外真的发生了。其中一名青年男子突然滑落水中,而他的一名伙伴也因上前救援,也被带入激流中。湍急的水流将两人越冲越远。

陈师华飞奔上前,顾不上多想,连衣裤都没脱,就一头扎进水中。此时落水的两名男子已被冲到十多米开外。陈师华游到他们身旁展开救援。但哪想出于强大的求生本能,两名年轻人下意识抱住陈师华的脖子往上挣扎。陈师华被压入了水中!场面十分危急。

通过一番努力,陈师华挣扎着冲出了水面,拉起两名落水青年奋力往岸边游去。五米,四米,……陈师华的双脚终于踩到河床。此时,岸边的人立刻前来将三人拉到岸上。

危急关头,挺身而出。这样的见义勇为对于陈师华来说,并不是第一次了。2013年4月,也是在这个河道附近,他在摆渡时救起了一个不小心滑入水中的小男孩。

“遇见就是缘分,救人不是为了回报。”面对小男孩的父母登门道谢时送来的钱物,他用这样朴实的话语婉言予以回绝。

奉献青春以船为伴,成就了32年无事故传奇

4月19日中午快1时,已过了午饭时间,51岁的项然登刚刚结束上午的运输工作。在对船上的机械进行了一遍检查后,他这才回到渡口旁的家中。此时,桌上的饭菜已热过数遍。这对于项然登来说已习以为常。

1982年,福鼎南溪水库建成蓄水。库区周边70多个自然村原本连贯的陆上交通被被截断了。也就在这一年,为了保障周边群众的出行,南溪水库渡船管理站招聘了项然登等10名渡工,开展“义渡”服务。从此,项然登开始了他长达三十四年的“摆渡”生涯。

在这片湖面上,项然登奉献了他全部的青春,碧波之中也留下了他太多的回忆。他曾半夜在漆黑的水道中接送临产的孕妇,也曾在狂风中驾船乘风破浪为重病患者争分夺秒……而为了能够更好地为出行群众服务,他还将家从数里之外搬到了渡口旁。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不觉中项然登已年过不惑。身边一同加入渡工队伍的老伙计们也只有他和其他三人还守候着渡口。如今,他的一对儿女早已在福鼎城区安家落户,也多次曾动员他进城,但却被他一次次拒绝。

“呆在这久了,对着山山水水都有感情了。等哪一天我老了,干不动了,再进城安享晚年。”项然登笑着说。

同项然登一样,52岁的金仕光也是最早加入渡工队伍的“元老”。在他看来,“摆渡”中认识的人们是他最宝贵的财富。20多年前,还是小伙子的金仕光在寒冬中跳入水中,救起了在下船时意外落水的里湾村村民小苏。事后,感恩的小苏时常会来到金仕光家中坐坐。一来二往,两人便成为了好朋友。虽然当年的小苏和小金如今已成了“老苏”“老金”,老苏也早已离开故土去外地发展,但每年逢年过节两人都会通过电话谈谈现状,聊聊家事。

而与队里大多数“老人”不同,刚过完40岁生日的余振贵则是队里的“新丁”。在三年前,他从父亲的手中接过了渡工的“衣钵”。

2013年,余振贵的父亲老余年满60岁,按规定必须从渡工队伍上退下来了。但老余舍不得这份干了一辈子的工作。为此,老余向水库渡船管理站提出申请,希望能让他再干上几年。制度是严格的,最终,老余还是光荣“退役”了。离岗时,老余向水库渡船管理站提出了工作以来第一个个人要求,就是让儿子余振富接他的班。

“其实当时对接班是有一定抵触的。”余振贵表示,一开始他也并不理解父亲的执着。“渡工工作不仅累,而且由于是‘义渡’,每月每个渡工只有1000多元的补贴。而我原先在外打工一个月能挣3000元左右。”余振贵说。

虽然心里有看法,但孝顺的余振贵还是在父亲的强烈要求下,接受了培训和考核,来到渡口上班。

“在这干了几年,才渐渐明白了父亲当时坚持的意义。在这工作,图的不是利,而是这里的群众实实在在需要你,你做的是真正有意义的事。”如今余振贵对于自己的工作很是上心,也融入了渡工队这个大家庭。

项然登、金仕光、余振贵、王家和、杨道鸿、陈平厚,这6名渡工撑起了南溪水库1.4万平方公里水域1万多周边群众出行的航运重担。为了给群众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他们还印制了便民服务卡。上面有着库区所有渡工的姓名、电话和营运班线。群众只要有需要,库区的渡船都会随叫随到。

而为应对复杂多变的水上突发情况,在2010年,水库渡船管理站还以渡口渡工为核心,成立了一支库区水上搜救志愿者抢险队。通过多年发展,目前该队伍已有成员15人,实现了意外发生时为群众提供最及时的救助。

34年来,南溪水库渡工队伍累计运行159560班次,运送旅客438万多人次,完成航程170多万海里,取得了35年安全运行无事故的骄人记录。

从小帆板船到木壳柴油船,再到现在设施完备的钢制机动船,如今,我市各渡口的渡船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变的是那一群为了群众出行便利和安全,默默奉献着的渡工们。目前,我市共有渡工110多名。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畅通的水上交通,才有了出行群众的生命财产保障。向他们致敬。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