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人才流失已经呈现“常态化”!
走访
航海类人才缺口显而易见
专业院校:海运学生就业率超高
据了解,海运承担了新区近85%的外贸运输任务。一艘1.4万标准箱以上的集装箱船舶只配备20多名海员,但船舶造价高达10亿元,所运载的货物价值更是超过10亿元。海员尤其是高级海员承担着非常重大的经济责任,对于保证国家财产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航海系主任吴金龙告诉记者:“有专家预计,2018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达10%。到2020年,海洋人才资源总需求量将超过300万人,其中就包括航海类专业和非航海类专业的海事人才。而目前,新区航海类人才缺口更是显而易见,尤其是高级船员以及机工、水手,甚至已出现断档的情况。”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是本地唯一一所航海技术类高等职业院校,也是培养海员的专业院校,同时行业内的很多标准均出自该校。据该学院就业办介绍,近年来,学校航运类毕业生每年都会增长约10%。尽管生源每年都在增加,但新区船务公司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增加得更快。与本科类院校将校园招聘会大部分安排在大四学年的下半年不同,海运类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大三上半年就开始参加校园招聘,即毕业生双选会。以该校航海系为例,航海系分为航海技术和海运管理两个门类,每年一般会设置12-13个班,每个班40多人。近两年,仅首轮双选会上,每个班的一次性签约率就高于86%,产业对口率达70%以上,而该校的最终就业率甚至达到98%以上。
“我们培养的都是技术类的高级海员,需要三年时间的系统学习。学生们只要拿到了专业证书,自身想从事海运方面的职业,就一定能被用人单位录用。”吴金龙介绍,“目前航海专业的就业形势很乐观,以2017届毕业生为例,我们有位2017年毕业的优秀学生在参加完双选会的笔试后收到了七八家企业发来的面试通知,而一名学生同时收到3家企业的面试通知被争相抢要都是常事。而每年毕业季,各用人单位更是经常奔走于各高校之间高薪抢人才。”
新生代海员:“钱景”诱人难“留人”
殷逸是一名“00后”,今年18岁的他在江苏南京城市交通学院学习一年后就上了船,目前是中谷海运的一名二水手,负责船舶的维护保养。殷逸勤劳踏实,通过一年的努力就由一水手升为二水手,工资也因此得到提升。“不花一分钱,就能周游世界,每月还能有可观的收入,我觉得挺好。目前的期望就是以后能上大船,生活品质可以更高一点。”殷逸告诉记者,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船长的水手也不是好水手,他也想通过努力一步一步升职,做高级海员。
殷逸的同事孙豪翔是一位“90后”船员,负责轮机维护,在船上实习三个月的他已然对船上的生活有了些许厌烦。“没有豪华邮轮的奢侈情调,只有航海工业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白天、晚上,工作、休息,航行、停泊,进港、办手续、装卸集装箱、离港……周而复始。”孙豪翔很坦诚,他告诉记者,当年和他一起毕业的同学,多数都没有做船员,还有很多人吃不了这个苦,早已从船员转行了。
记者了解到,船员资历不同,待遇也有所区别。以远洋船为例,机工、水手的工资一般为每月8000-9000元,三副、二副的基本工资均过万,大副月收入更是到达2万元,而船长一般能达4万元甚至更高。除去基本工资,还有补贴等其他福利。尽管“钱景”诱人,但吸引新生代人才的作用依然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