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呜——”伴随着一声低沉的鸣笛声,今年6月30日晚7点整,老船长翁辉煌驾驶着厦门轮渡“闽厦门客0011”号船,也就是“11号船”,载着最后一班乘客缓缓停靠在第一码头。乘船的人也许还不知道,这是“11号船”的最后一次航程。这一天,这艘厦门轮渡服役最长的渡船结束了30年的工作,船长老翁也在这一天退休

八十年代的“明星船”

1988年7月1日,“11号船”诞生在潮州船厂,随后便服役于厦门轮渡公司。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渡轮是市民往返鼓浪屿、海沧、厦门岛三地的主要出行工具。当“11号船”潇洒地在鹭江的碧涛上划出涟漪时,可谓风光无限。作为80年代厦鼓航线最新一代钢制渡船的代表,双层设计、800客位容量,比当时普遍的500客位船舶多出整整300个客位,让它刷新了当时的船型记录,成了备受瞩目的“明星船”。“在船上的雅座里嗑瓜子、看报纸、吹海风,是属于那个年代的集体记忆。”家住厦门本岛的李先生回忆说,当时陆上交通还不发达,乘船出行成了来往各岛的最便捷方式。轮渡承载着一代人的回忆。

“11号船”的“光辉岁月”出现在1998年。那一年,它“跑”厦门第一码头至海沧嵩屿码头航线。当时的嵩屿航线是接送岛内外的主要通道,船票5角一张,常常爆满。

在“11号船”寒来暑往、披星戴月,往返于鹭江一川波涛的10余年间,作为我国的六个经济特区之一的厦门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2000年新年钟声敲响的前一天,海沧大桥横跨海面而起,成为连接海沧半岛与厦门岛的主要桥梁。打那以后,曾经的 “明星船”渐被冷落,空荡的船上,船员数量大于乘客。

“11号船”没有泄气,它打起精神,做起了“兼职”——它做过第一码头至排头厦门船厂航线的“包船”、做过老三丘田码头至轮渡码头的早高峰的“加班船”,也做过小型渡船的“加油船”。在轮渡公司的调配下,“最孤单的日子”也变得充实起来。

2014年10月,伴随着航线调整,“11号船”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二春——成为嵩屿码头至鼓浪屿内厝澳码航线的主力船舶。作为邮轮码头之外唯一的日间游客进岛码头,在高峰时段,嵩屿码头发挥着重要的分流作用,而“11号船”也担起了重任。

船上的乘客,由原来的市民,变成了全球各地的游客,这份热闹,也随着船来船往,点亮了鼓浪屿曾经冷清的西北部。在那些乘风破浪的日子里,内厝澳的灯光与船舶的灯影相互交错,摇曳成歌。

老船长陪伴“老伙计”一起荣退

和“11号船”一起退休的还有陪伴它走过服役最后“十分之一”时光的老船长翁辉煌。当天,翁辉煌和船员降下飘扬在船尾的五星红旗,关闭引擎,在航海日记上签下最后一道记录,缓缓走出船舱。这位在厦门轮渡服务了42年的老船长在夜色中,望着已经稍显陈旧的“老伙伴”,伫立许久。

翁辉煌是“11号船”最后一任船长,过去三年,他驾驶着它乘风破浪,它载着他启航返程。对它设备检查、擦拭冲洗,是老翁三年如一日的习惯。“别看它和现在的其他船比起来不够先进,但它很实用、耐用。虽然年限已到,但它保养得很好,再跑一两年不成问题。但旅客安全是第一位的,退休也是必然的。”言语中,老翁透露着依依不舍。

“当时这艘船没有电子雷达等助航仪器,靠罗经来导航。如果有船交会,要用声号。汽笛响三声意味着倒船,两声表示指挥船向左转并指示被指挥船也向左转,一声表示指挥船向右转向并指示被指挥船向右转向”。嵩屿码头到鼓浪屿内厝澳码头航线是万吨级船舶的常经之路,“11号船”经常要与“大家伙”相遇。“现在有助航设备,利用AIS等助航仪器,出发前就识别对方的船名,可以提前和对方沟通怎么走。”1976年进入厦门轮渡公司的翁辉煌,几乎开遍了各种船只,穿行于鹭江两岸的40年间,他经历了船舶技术的不断发展,也见证了鹭岛从渔火点点到如今万家璀璨。“八九十年代坐船的本地人多,去上班、上学的,推着自行车的。现在轮渡是厦门一张靓丽的旅游名片,日子过得好了,游人更多了。”

一代又一代人的憧憬与回忆都被轮渡一一承载。1937年,厦鼓轮渡码头开始修建,市区选在岛美路头,即现中山路出口处,鼓浪屿选在龙头路头。当年秋天,新建成的轮渡码头承担了厦门与鼓浪屿之间的客运,标志着轮渡真正发挥客运功能。厦门轮渡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育斌介绍,发展至今,“11号船”是厦门轮渡的三代船,如今乘客乘坐的多是五代船——座位增加,稳定性提高,助航设备齐全,舒适度更佳。

今日鹭江依旧,轮渡走过八十年历史,轮渡公司也渐渐从“海上运输”向“海上旅游”转型升级。7座码头、8条海上客运航线、31艘各式客船,每年近3000万游客,小小轮渡连接着厦门各岛,更连接着厦门与世界,见证着时代发展、历史变迁。

在轮渡码头调度室面向鼓浪屿的一面墙上,“11号船”照片和先于它“退休”的船舶钥匙都被挂在那里。斑驳的钥匙尘封起了它们的“独家记忆”,又仿佛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属于它们的 “光辉岁月”。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