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历时79天,航程1.4万海里后,“雪龙2”号返回上海国内基地码头,标志着中国第12次北极科学考察圆满完成。

而在“雪龙2”号大国重器的背后,是一支平均年龄不超过34岁的专业团队,40名船员中,半数是90后。他们自“雪龙2”号建造之日起就组建起船员队伍,在建造的近千个日夜里,“雪龙2”号船员全身心投入监造工作。

image.png

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期间,船员们开展科考仪器作业前检查

南北两极,地球上最严寒、最神秘的地方,也是资源宝库、科研圣殿。有一群年轻船员,陪伴我国自主建造的“雪龙2”号科考船一起成长,在“咆哮西风带”里从容穿行,探索未知,在漫漫极夜中默默坚守。

“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极地精神,刻在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4岁的船员团队的心中。

image.png

我国自主建造的“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

40名年轻船员,为打造大国重器打下坚实基础

可满足无限航区要求、世界首创能够船艏和船艉双向破冰、在“冰厚1.5米+雪厚0.2米”条件下连续破冰航行……自2016年在江南造船集团车间里迸发出第一束电光火石,“雪龙2号”就自带“高光”。也是在那天,船员队伍开始组建。

image.png

“雪龙2”号船员

“建造的近千个日夜里,“雪龙2”号船员全身心投入监造工作,与建造人员同吃同住,严把建造质量和进度,确保新船建造的安全与质量,实实在在地落在每一颗螺丝、每一根管线、每一双手上。” “雪龙2号”见习船长肖志民说。

盛夏时节,巡检各类液舱和吊舱无疑是对脑力与体力的双重考验。半人高的舱门只有60厘米宽,弯腰进去后基本靠爬着前进;圆形吊舱促狭复杂,档位密集,每80厘米就要钻一次;为了确定气动阀及气动管件的位置与状态,船员们每天需要重复五六次的钻舱巡检。

而当进入工程收尾阶段,报验检查工作也开启了高负荷运转模式。船舶的很多报验项目一般都是在半夜,如果是重要工序,则要连续十几天检验。一张张密密麻麻的报验单,成了他们的作息时间表。

正是有这群年轻的船员们用专业经验与敬业精神为打造大国重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国有了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

他们是船员,也是科考队员

image.png

船员齐心协力回收潜标

“雪龙2”号的船员都是“斜杠青年”:航行时是船员,在大洋综合科学调查中“变身”科考队员。月池系统、全方位声呐系统、物探设备和机器人……一系列先进科考装备在他们手中“大显身手”,一批批珍贵数据和样品是对他们最好的肯定。

“雪龙2”号一位船员说:“首次‘双龙探极’中,我们从水深3735米处获取南极海域底层沉积物18.36米,这是我国南极科考史上的最长柱状沉积物!”

年轻人的不懈努力,扩大了我国在南极海域科考作业的范围,极地海洋环境调查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在2020新年祝词中,习近平主席提到“雪龙2”号首航南极,彰显了不同凡响的中国风采和中国力量。作为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被提及,这是党中央对极地事业的关怀,也是对“雪龙2”号上包括40名船员在内的工作者的奋斗和拼搏的鼓励与鞭策。

image.png

40名船员中,半数为90后

首航南极的“雪龙2”号40名船员中,半数船员为90后,最年轻的船员仅25岁。年轻的船员、年轻的破冰船,他们奋斗在万里之遥的冰雪极地,在他们的身上既可以看到航海人的优良传统。

image.png

“雪龙2”号团队有其特殊性,每年执行一次南极考察历时约半年,执行北极科学考察历时约三个月,考察期间与世隔绝,更无法陪伴家人。在这个集体里,船员更似家人,船长更似家长,大家相互关心,一起学习、一起工作、一起生活、共同成长。

在远离祖国和亲人的日子里,团队的温暖、信念的坚定战胜了孤独和寂寞,同时汇聚起的还有全体船员不畏艰辛勇于攻坚克难的信心与决心。

“雪龙2”号这群年轻的船员们,奋斗在极地考察的第一线,积极乐观向上,虽苦犹荣,坚守初心,逐梦前行,为祖国极地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无悔青春。

image.png

关于“雪龙2”号——

“雪龙2”号是我国自主建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艘极地科考破冰船,隶属自然资源部所属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是全球第一艘获得智能船舶入级符号的极地科考破冰船,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能够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

根据劳动报、澎湃新闻、新民晚报综合整编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