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0日,大连海事大学副校长刘正江在中国国际海员论坛上做了题为《对新形势下航海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的主题演讲,对当前面临的形势及挑战做出了分析,在航海教育培训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未来的航运真正需要的是能够理解事物本质、懂得取舍、准确判断以及运用并创造知识的人才,仍需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刘校长对某航运公司2018年的招生情况做了数据对比,并对该公司上一年的流失率做了数据分析,发现当前海员队伍可持续发展动力尚不足,高级船员学历构成上,大专学历的船员占比近半数,面对智能航运时代的到来,仍需调整当前结构。智能船舶的研发方兴未艾。欧美日韩等国对智能船舶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实船测试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都在努力抢占技术制高点,并力争成为相关规则和标准的制定者。国际海事组织MSC 99、100、101次会议连续三次对海上自主水面船舶监管范围界定问题进行探讨。科技发展将使海上职业面临变数,船员结构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未可知,提高船员综合素质势在必行。

刘校长在本次论坛中提起,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当前,国际海洋治理体系进入加速演变与深度调整期,我国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就是希望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蓝色经济发展,推动海洋文化交融,共同增进海洋福祉,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五大支撑是过硬的航海技术、发达的海洋经济、绿色的海洋环境保护、高效的海洋资源开发及利用和有力的海洋权益维护。航海是实现当下我国海洋强国战略、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和保障。

  

交通运输部等七部委联合制定下发《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中指出,海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共同营造良好的海员队伍成长发展的生态环境。因此,刘校长表示,在航海人才的培养上需作出新的改变,在下一个百年发展中,应朝着新方向努力。

智能船舶的发展带来了对船员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的改变。刘校长指出在此背景下,调整航海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更新课程内容,重塑航海类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成为必需。现阶段,需要让航海类专业学生在学期间了解有关远程操控船舶和自主船舶及其相关方面的知识,如互联网与物联网、大数据与数据分析、数字导航与数字通信、人工智能等的相关知识。除此之外,远程操控船舶时期,越来越要求岸基与随船人员具备全面的航海专业知识及业务能力,将需要更多的个人交叉综合技能而不是简单的航海技能或者轮机工程方面技能。目前每个海员都有自己负责的业务范围,甲板部是甲板部,轮机部是轮机部,而在远程操控和自主船舶时期,我们的船员是既要有专业的航海知识,又要懂机器维修或者远程操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所以要考虑在有限的大学四年时间内,科学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科技发展对船员适任能力的各项要求。

智能与信息时代教育的目的,并非在于使个人仅仅获得某项专业或某种职业训练,以利于终生可以从事某一特定的工作,而是在于培养每个人拥有从容应对职场变化的“关键能力”。托尼﹒瓦格纳的《教育大未来》中,对未来人才所需的关键能力被综合为七种: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跨界合作与以身作则的领导力;灵活性与适应力;主动进取与开创精神;有效的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评估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好奇心与想象力。这些能力可为学生今后的事业发展提供主要能量,是学生可持续竞争的优势和新事业发展的源泉。某种意义上,关键能力有多强,职业生涯就能走多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要引导和培养青年特别是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要求教育者引领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当代航运背景下,培养学生树立对航海类专业正确的专业价值观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即使再难我们也愿意为之努力。在此也还是要呼吁我们业界共同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学生看到未来看到希望,是积极投身这个行业而不是逃离。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