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4日,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成为浮式生产储装置(FPSO)运营商BW Offshore子公司BW Catcher Limited的权益合伙人,双方共同持有和运营在北海水域作业的FPSO。在传统航运领域,2016年4月,工银租赁携手招商局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开展铁矿石运输长期合作,并分别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和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公司签署4艘和6艘40万吨级超大型矿砂船(VLOC)建造协议,开创了金融机构参与此类项目的先河。

从传统的类信贷金融机构转换为权益性的合作伙伴,并提供带有服务内容的综合性产品,“我们正探索一种创新模式,集‘融资、融物和服务’于一体的‘联合租赁’。”工银租赁航运金融事业部董事总经理杨长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国际航运市场低迷的形势,一方面,航运公司和造船企业需寻找上游需求,打破产业链条壁垒,实现跨界协同发展;另一方面,租赁公司可充分发挥其资金和融资的优势,实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共同推动船舶工业和航运企业实现真正“复苏”。

差异化服务是“康庄大道”

“很难用一个词来形容当下的船舶或航运市场。”在谈到如何看待船市“复苏”这一说法时,杨长昆表示,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航运市场、船舶市场便进入“寒冬”期,各大航运公司、船企均受到严重影响,“接单难、交船难、融资难、盈利难”等愈演愈烈。虽然与以往相比,船舶工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客户出现新造运力需求,市场随之会呈现反弹趋势。“但整体来看,市场仍在较低水平有限反弹运行,长远来看很难恢复,这种现状可能是一种常态。

航运业服务价值链条相对较短,产品差异化较小,缺乏核心竞争力,市场容易进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无论是航运企业还是为其提供融资的机构,单纯依靠价格竞争将使航运业成为盈利较低的行业,而差异化服务则有可能获取额外价值。如何为最终货主提供有价值、有内涵的服务,比掌握船舶资产本身更重要。”杨长昆认为,实际上,船企服务的不是航运企业,而是其背后的货主或服务需求方,这一逻辑对于传统融资机构同样成立。要有效降低项目风险、提升收益,就要从最终客户的需求出发,解决他们的需求。过去,这对于传统的融资机构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在国际经济如此不景气的环境下,相关企业仍然固守运输服务这一领域的话,就无法扭转整个市场的艰难局势。面对国际航运市场低迷的形势,航运公司、船企和租赁公司都不应只将目光停留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而要考虑将航运业放置在整个物流供应链的大环境中,寻找和挖掘上游货主企业的需求,实现跨区域、跨行业的协同整合,通过提升所参与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来实现航运自身的价值,把价格竞争引向价值竞争,才能最终推动市场“复苏”。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