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在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水。乍看之下,“雪龙2”号比“他哥”敦实了不少:在船舶型宽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其总长较“雪龙”号短了近45米,这意味着,身宽体胖的“雪龙2”号破冰能力和科考能力会更强。

近日,中船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研究员、“雪龙2”号总设计师吴刚接受了《船报》记者的采访,站在设计者的角度,向我们披露了“雪龙2”号设计台前幕后的不少故事。

中外联合设计是十年前英明的决定

1993年,我国从乌克兰购买了一艘前苏联北冰洋运输补给船,经多次改造后,该船成为我国唯一一艘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号。按船龄计,“雪龙”号已是老骥伏枥,加上是“半路出家”,其科考与破冰能力都不足以满足我国极地科考的需求。

2009年,我国正式启动“雪龙2”号新建极地科考船建设项目,国务院确立了“国内外联合设计、国内建造”的基本原则。

“中国就不能自主设计新一代的极地科考船吗?”业内对此曾有争议。“其实,国务院定调由国内外联合设计是非常英明的。”吴刚说,当时国内船舶设计单位对极地船舶的认识仅停留在理论阶段,缺乏实际经验和论证条件。

由国外公司负责基本设计并不是简单地买图纸。“如果我们自己不做充分的前期调研,即使买来图纸,很多东西还是学不会。”吴刚说,船东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确定国外设计公司之前,就选择拥有丰富科考船设计经验的七〇八所担任技术支撑单位,全程参与新造船项目。2012年,德国、挪威、芬兰的3家公司参与竞标“雪龙2”号基本设计项目,船东邀请了由中国、韩国、加拿大等多国专家组成的国际评标团,其中就包括七〇八所的张炳炎院士和吴刚本人。

“当时经过一轮比较后我们发现,三家公司的设计方案都不能满足中国科考破冰船的定制要求。”吴刚透露,期间一度停标。

  

资料图/七〇八所提供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