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历程: 发展是硬道理

记者:今年7月1日是中国海运成立15周年。15年来,中国海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对此,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李绍德:回顾中国海运15年来的改革发展,特别是在去年全球航运企业经营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中国海运实现整体盈利,有很多值得我们总结。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在恰当的时候实施了恰当的发展战略,一是坚持产业结构调整的全局战略;二是坚持按照“三足鼎立”思路进行三大船队结构调整;三是坚持“大客户、大合作”的经营战略;四是坚持“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五是坚持精细化的管理战略。

记者:中国海运15年的最大收获是什么?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李绍德:15年发展证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发展是硬道理。15年来,中国海运把握大势,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科学发展,一举由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发展成为全球知名航运企业。

15年来,无论是面对怎样的危机,中海人都始终勇敢面对压力和竞争,坚持“科学发展、做强做优”的理念,坚持建设“百年中海、世界一流”的愿景目标不动摇,坚持“持续发展、稳健经营”的发展策略不动摇,取得了今天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15年的征程,15年的历练,铸就了中海人艰苦奋斗、勤勉务实的实干精神,不怕压力、敢于胜利的竞争精神,把握大势、以变应变的创新精神。

新挑战: 市场逆境下从容突围

记者:当前全球航运市场不断走低,同时油价又持续高企,中国海运在市场逆境下如何突围?

李绍德:应该说,2012年是一个艰难的年份。总体来看,航运企业将在一段时间内处于市场逆境之中。对此,我们一要树立信心,二要苦练内功。

苦练内功的重点是在管理上。我们将进一步坚持精细化管理,并将其纳入并轨管理提升年活动。我们将通过管理提升活动,向管理提升要效率,要效益;努力实现在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风险管理、船舶安全管理、科技创新管理、绩效管理、信息管理等各个方面,把管理提升作为实现中国海运整体盈利目标的重要支撑,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记者:在市场逆境下如何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和抗市场波动能力?

李绍德: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都是为了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抗市场波动的能力。此外,还有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大客户、大合作”战略。实施这一战略,有一点必须坚守:那就是不追求短期暴利,心态不可浮躁,而是着眼于确保货源稳定和效益稳定,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国际化: 实施“走出去”战略

记者:在中国企业“走出去”浪潮中,中国海运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请问在提升国际竞争力以及国际市场拓展方面,中国海运有哪些经验和体会?

李绍德:中国海运组建15年来,国际化经营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设立海外代表处,保证船队正常航行的初始阶段;二是组建合资合营公司,加强现场管理和揽货的成长阶段;三是业务全球拓展、自主经营的开拓阶段;四是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由跨国经营向跨国公司转变的升级阶段。

对于经验和体会,可以总结出几个方面,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牢记“越是眼睛向外越要练好内功”这一道理。在拓展海外业务的过程中,中国海运通过建立健全境外管理规章制度、加强风险防范、与银行合作建立全球现金管理系统、加强组织建设等措施加强海外基础管理。

记者:目前,培育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是中央企业“十二五”期间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中国海运下一步有哪些打算?

李绍德:2月16日,习近平副主席视察中海洛杉矶码头,对中国海运的国际化经营给予了充分肯定。目前,中国海运正进一步强化三种“走出去”意识,即“走出国门”、“走出企业”和“走出传统”的意识;紧密围绕中国海运“调东西、拓南北”的全球市场策略,即调整跨太平洋及欧洲航线,开拓南美、澳洲及非洲航线,努力推动全球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从跨国经营向跨国公司的转变。4月中旬,中国海运组团对非洲市场进行考察了解,并决定于今年年底在南非设立非洲控股公司;同时还将进一步加大对南美洲市场的开拓和发展。

迈向“十二五”: 转型谋新发展

记者:中国海运的“十二五”规划中,为什么把转型发展作为重要战略?中国海运的转型特征是什么?

李绍德: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关税壁垒有所抬头;在国内,随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产能过剩、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的出现,对过去的粗放式增长提出严峻挑战。转型已成为关系中国未来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课题。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的企业需要转型,中国海运同样需要转型。对此,我们提出“五个转型”,即产业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型,管理方式转型,团队建设转型和竞争力模式转型。与初创期比较,这次转型,眼睛既向外也向内,向外是从远洋进一步走向全球化,向内则是强调“内化”:苦练内功,挖掘内涵,打造内力。所以这一次转型更全面,更深入。

记者:“五个转型”中的“发展方式转型”是什么?它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

李绍德:“发展方式转型”是指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与外延相结合的方式发展。这里强调了三点,一是提高发展的含金量;二是提高企业的软实力;三是开展绿色航运。首先是提高发展的含金量。这就要求在做强、做优、做久上下功夫。我们提出了“百年中海”的企业愿景,同时提出“调结构、促转型、上水平”的战略重点,其目的就是要做得久,做得好。

再说说提高软实力问题。什么样的企业才是世界一流,我想,不仅业务规模和营业收入处于全球前列,还需要有一批优秀员工和精干高效的管理团队,还能引领全球技术或商业模式的创新,在全球确立突出品牌形象,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独特企业核心竞争力。除资产规模外,后面几点,其实都涉及企业的软实力。

还有一个话题就是开展“绿色航运”。对于中国海运而言,要坚持把节能减排视为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视为降低污染、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必然要求。

记者:您最新提出新的“三个转变”战略任务,怎样理解从市场成功者向领先者的转变?

李绍德:“三个转变”即从航运的行业成功者向行业领先者转变,从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转变,从单一速度的指标向全面和谐发展转变,其中“行业领先者”是三个转变的核心。

做“行业领先者”,是一个全新定位,是一个战略指向。当然,领先者目标不能是空中楼阁,它要有现实基础做支撑。应该说,“十二五”时期仍将是中国海运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一方面,国家产业政策支持航运业的发展,未来国有资本将向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航运等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中国海运应着力提升自身实力,努力成为国家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之一;另一方面,伴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提升,也为中国海运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国际影响力创造了条件。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