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海南视窗特约评论员:廖逊

我国造船史开始于3000多年前。古代最辉煌的篇章,是郑和率领60多艘大型木帆船“七下西洋”。近代船舶工业,作为洋务运动中的五大产业之一兴起。1865年创办的安庆制造所,诞生出第一艘中国轮船——“黄鹄号”。同年上海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66年马尾设立了福州船政局。三件大事,都同一个名声不好的政治家——李鸿章有关。船舶工业在兵连祸结的旧中国,历经风霜,惨淡经营。

全国解放之后三十年,中国造船工业起起落落,一直到1980年,民船产量只有22万载重吨。不过,发展方向终于明确了,那就是邓小平1977年复出时提出的:“船舶工业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

为此,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先后进行了两轮技术改造,新建了大船坞、大吊车等大型设施,提高了产能,使年产量上升到数百万载重吨。21世纪初,再突破年产上千万载重吨大关,跻身世界造船大国行列。有了这个基础,才能承接世界造船中心的转移。

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来自“经济全球化,它使国际水运市场空前繁荣。中国加入WTO后,主动参加国际分工,以惊人的竞争力,占领了大量中低端产品市场,在极短的时间之内,成为“世界工厂”,又带来国内水运市场的空前繁荣。但我国船舶工业设计能力落后,配套产业滞后,与日本、韩国船舶工业,形成鲜明反差。而国际石油价格持续高位运行,钢铁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又形成了行业运营的另一重压力。令人欣慰的是,我国船舶工业苦练内功,扬长避短,借力打力,居然能把极其窄小的发展空间用足用够,突破了主要发展瓶颈,把国际市场份额越做越大,终于走向广阔天地。

标志性的突破发生在2009年,我国新接订单2600万载重吨,在世界新接订单量4219万载重吨中,独占61.6%。

有了如此巨额的订单,我国2010年的造船产量,便轻松跃居世界第一:造船完工量656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4.6%,占世界造船完工量的41.9%;新接订单量725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9倍,占世界新接订单的40.8%;手持订单量1959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1%,占世界手持订单量的40.8%。与此同时,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7年位居全球之冠;水产品的总产量已近20年位居世界首位。从2010年起,我国不仅是航运大国、海洋大国,而且已经是无可争议的世界造船第一大国。

不仅如此,我国船舶出口增势良好,2010年中国造船企业完工出口船5300万载重吨,占造船完工总量的80.8%;承接出口船订单5702载重吨,占新接订单总量的75.8%;年底手持出口船订单。1.6573亿载重吨,占手持订单总量的84.6%。说明我国的造船工业主要靠国际市场需求拉动,实现了邓小平“中国船舶出口,打入国际市场”的战略构想。“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在梦寐以求的“国际大循环”中如鱼得水,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国际资本、国际技术,又牢牢掌握了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一切似乎都进行得非常顺利。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