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船舶工业发展的新动向表明,海洋工程装备与船舶制造业正经历着一场超越传统的变革,在2011~2030年间,这两个领域的发展焦点分别是深海装备技术和绿色船舶技术。中国应以这两大技术为着力点,在产能过剩的船舶建造领域和成长中的海工装备制造领域,将重心放在发展绿色船舶和海工装备上,实现从生产规模和建造吨位增长型发展道路向技术和效益增长型发展道路的转变。”近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绿色船舶与海洋装备创新发展及产业化论坛上,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有生在演讲中表示。

绿色船舶、海工装备同属战略产业

吴有生认为,尽管国家只把海洋工程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但绿色船舶也应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所谓“绿色船舶”,就是通过采用先进技术,把“使用功能和性能要求”与“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要求”紧密结合,在船舶设计、建造、使用、拆解的全周期内,节省资源和能源,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保障生产和使用者健康安全,友好舒适的新技术船舶。目前,航运业与造船业正进入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的技术革命新阶段,技术密集型的“绿色船舶”产业有着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也是我国产能过剩与技术良莠不齐的庞大船舶工业进行结构调整、向技术和效益增长型转变的必经之路。

“目前,国际海事组织、欧盟以及一些国家纷纷出台各种规范和标准,世界各大船舶研究机构、先进造船企业以及相关机构都在加大研发力度,不断推出满足绿色船舶要求的新技术、新船型及新动力。”吴有生介绍。

谈到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吴有生认为,这一产业既是技术、资金、劳动力密集的产业,又是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21世纪以来,全球海洋油气开发投资增长迅速,年均投资额在1000亿美元以上,2008年达到2600亿美元,预计2014年将达4000亿美元以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目前正经历着三大变化:一是海洋油气开发向深海区域延伸,全球深水区已探明油气当量达580亿桶,潜在油气当量大约有1000亿桶;二是油气生产系统从水面向水下与海底转移,并需解决浮式系统面临的深水恶劣环境条件、风险及高成本等问题;三是海洋能源开发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包括天然气水合物以及海洋风能、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等。”吴有生说。

关键技术研发能力薄弱,亟须增强

2003年后,中国船舶工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产业规模快速扩大,综合实力迅猛增长,并在2010年坐上了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宝座。但是,吴有生指出,异常增长带来了总装造船产能严重过剩和产业资源过于分散、集中度低的两大恶果。当前,我国船舶工业面临着多种挑战,特别在绿色船舶技术领域尚未开展系统性研究工作,其中,满足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国际新规范的设计技术研究刚起步;绿色船舶建造技术尚落后,单位造船量的平均能耗、材料消耗与排污量远高于日、韩;虽然船舶配套业水平显著提高,但发展较为滞后,老一代设备的本土化问题尚未解决,世界上新一代节能、减排、低噪声的绿色动力配套设备又在不断面世,这对我国船舶配套的本土化构成了新的压力。

在海工装备方面,吴有生指出,我国初步具备了部分深水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制造能力,但尚处于世界第三阵营,研发设计能力仍较为落后,高端装备设计、建造能力不足,与欧、美第一阵营及韩国、新加坡第二阵营有不小的差距。他特别强调,深海油气开发配套设备是我国最薄弱的领域,各种功能模块及动力、机械、化工、液流、电控设备,包括深水钻机、DP3动力定位系统、钻探能源供应系统等多数需依赖进口;水下生产系统的主要设备自主设计、制造能力薄弱,天然气水合物开发装备及技术处于试开采的前期研究阶段。此外,深海探测及工程作业装备领域尽管实现了重大突破,但深海探测、安装与维修作业潜器的关键元器件与材料主要依赖进口,与潜器配套的水下作业工具、深海安装维修工装具的国产化程度较低。

重视前沿技术和深潜空间站工程

针对目前船舶工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和上述各种挑战,吴有生建议,我国应推进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结构调整与资源整合工作,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节能指标位于国际前列的绿色品牌船型,使自主设计和建造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与韩国平分秋色;同时,要加速发展海洋装备产业,使我国在深海工程作业装备领域进入世界第二阵营。

具体发展思路是,应把发展绿色船舶技术和海工装备作为两个着力点,一方面,集中精力研发绿色船型、绿色动力、绿色配套设备等,形成相应的制造能力;另一方面,形成主要深海油气资源开发平台、水下生产系统、功能模块、深海探测及工程作业装备等自主设计和制造能力。

吴有生认为,我国应重视绿色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一些前沿技术需求。在绿色船舶方面,要关注绿色船舶集成技术、能效指数优异的品牌船型开发、基于实船测试的船舶可靠性设计新技术体系等;在海洋工程装备方面,则应关注深海勘探钻井平台与工程船自主设计技术、深海水下生产系统关键设备技术、海洋平台绿色配套设备的设计研制与产业化、海洋新能源利用设备技术与产业化等。

最后,吴有生强调,我国应积极推进深海空间站这一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的实施,研制以深海空间站、深远海极大型水面基地为主,水面探测与保障船、水下作业潜器与装具为辅的 “两主两辅”深海装备系统。通过深海空间站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的建设,在2030年前,实现海洋装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形成统筹多方面需求、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深海工程作业能力,推动深海开发产业与深海科学研究的创新发展,为建设世界海洋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