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征

(记者/编辑 陈诗君)进入2012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仍未见明显好转迹象,欧债危机一波三折,此伏彼起。航运业受需求萎缩和运力过剩双重打击,持续在低谷徘徊,国际航运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由2008年的12000点断崖式下跌到2012年2月份的600点,创下了该指数发布以来的新低。受航运业萧条影响,多数船东无力订船,船舶企业面临形势严峻。中国造船企业如何应对挑战,化危机为动力,求生存,谋发展,走出困境,实现我国船舶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采访到了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征。

Q1中国造船业现状如何?

结构性矛盾突出,产能相对过剩。中国船舶工业的基本问题是结构调整问题,既存在低端产能过剩,也有海洋工程、豪华游船等高技术船舶设施能力不足的问题。我国造船产能近7000万载重吨,但大部分产能集中于散货船和油船等常规船型,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设计建造能力较韩国尚存较大差距。

我国船舶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产业组织结构较为分散。行业自身的发展方式不够科学,竞争力不强,2003年到2008年的造船繁荣期,大量民营、外资企业纷纷涌入造船行业,其中不乏资质较差,规模较小的造船企业,产能过剩,造船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较为严重。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船舶市场的低迷将这种产能过剩和粗放型增长的弊端进一步放大,2012年上半年,我国船舶企业新承接订单1074万载重吨,只有同期新船完工量的33%,新船成交量已经连续18个月低于造船完工量,船位缺口较大。

同时产品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产业链发展不平衡,船舶配套业发展相对滞后;管理水平和造船效率有待提高。

Q2应对此例危机总体思路是什么?

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船企要适应新变化,顺应世界造船发展的新趋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企业由速度效率型向质量效益型、由投资驱动型向创新提升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精干高效型三大转变。

这里我细谈第二种情况:由投资驱动型向创新提升型转变。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技术创新已经取代资源投入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实现从投资驱动型向创新提升型的转变,把扩张企业能力的着力点从硬件建设转移到软件提升上来,通过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从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型向自主创新型的战略转变。建立自主创新体系,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通过政策引导,实现“官产学研”一体布局,加强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策的协调,把财政、税务、政府采购等经济手段有效整合起来,为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大学、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围绕企业的需求进行研究开发。要尤其重视信息化建设,在船舶、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设备等产品的设计、建造、采购、管理等领域持续渗透,推动传统船舶工业实现产业升级,实现船舶工业在信息化与工业化方面的融合。

Q3中国船舶企业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

六大办法提升六大竞争力。一是:技术创新,引领需求,提升技术竞争力;二是:转变观念,创新模式,提升营销竞争力;三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提升品质竞争力;四是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提升建造竞争力;五是:抓住重点,降本增效,提升价格竞争力;六是:精细管理,高度重视,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Q4如何实现强力发展非船产业,践行科学发展观?

船舶市场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如果民船产业一枝独秀的话,企业发展存在着局限性和风险性,近几年,韩国船企也通过产业多元化,向综合性重工企业转变。作为全球最大的造船企业,韩国现代重工在稳定造船主业的同时,积极调整发展战略,推动多元化发展,不断开拓发动机及机械、工业工程、电气电子、工程机械和新能源领域,多措并举提升核心竞争力,非船业务占其全部业务的比重由2000年的32.4%提升到现在的64%,2015年有望增加到80%,有效降低过度依赖造船业造成的风险。

中船重工集团公司自1999年组建以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走军民融合、造船和非船有机结合之路,始终坚持“保好军,做稳船,强力发展非船”,坚持有限、相关、多元发展,2011年非船经济总量达到630亿元,2012年上半年达到438亿元,占企业经济总量的比重已经超过船舶板块达到43%。中船重工非船产品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注重理念、技术、模式、体制、机制创新,在能源装备、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特种装备、物资贸易五大业务板块形成了一批知名产品、知名企业,有的已经达到国内行业领先水平,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为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船舶企业走多元发展之路,将民船的技术、管理、品牌和市场资源优势向其他产业辐射,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可以有效分散经营风险,提升企业综合实力,通过其它产业的发展,应对船市变化引起的全球造船产业赢利能力下降的不利影响,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不断升级,打造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竞争新优势。

同时,船舶工业是规模效应明显的行业,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积极推进以大型骨干造船企业为龙头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让资源在市场作用下配置到有竞争力的企业手中,改善产能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提高产业集中度。

个人认为应该跟随以下四点:第一,紧跟市场,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第二,集中优势,进军高端船舶修理市场;第三,抓住机遇,创建绿色拆船品牌;第四,勇于突破,开拓国家扶持战略新兴产业。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