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连:中国海工装备产业发展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秘书长
王锦连 12月9日,以“全球经济复苏与制造业转型”为主题的第六届亚洲制造业论坛年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制造业的专家、企业巨头共聚一堂,共商经济低迷时期的制造业发展趋势。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秘书长王锦连发表主题演讲,探讨了海洋装备产业,特别是船舶工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未来的发展趋势。
以下为演讲全文:
王锦连:尊敬的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感谢第六届亚洲制造业论坛年会举办方邀请我在海工论坛上做一个发言。大家都知道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已经将海工工程装备列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将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目标应该说对全国人民,特别是船舶工业,以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全体职工是一个极大的鼓励,我作为船舶工业的一员我也感到非常兴奋,我也非常高兴有机会利用这个平台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国海洋工程装备有关方面的情况。
刚才振华重工的宋董事长从企业的角度详细介绍了他们发展海工的情况,我主要是从我们国家海工产业的宏观角度介绍一些有关情况,跟大家一起来探讨,讲的不对的地方,或者不足的地方欢迎大家给我指正。 在座的都是来自各个制造业,我简单介绍一下有关海洋工程和海洋工程装备。首先是海洋工程,海洋工程这个内容相当广泛,可以说以开发、利用、保护海洋资源为目的,工程主体位于海岸线向海一侧的各类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包括围填海、海上堤坝工程、人工岛、海底资源勘探开采设施、跨海桥梁、海底隧道、管道、光电缆工程、海上电站、海上娱乐、运动、景观开发工程及海洋环境保护工程等。从地理上可分为海岸工程和离岸工程含近海工程、深海工程。 海洋工程装备它的内涵一般认为是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活动中使用的各类装备的总称,其应用环境是海洋,系统形式是工程,执行单位是装备。国际上通常分为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和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装备、辅助性装备、其他海洋资源开发装备可再生能源、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空间资源等、海洋浮式结构物等三大类。
这个表是海洋工程开发体系,有五大部分。这里面钻井平台、生产装备产业平台、海工辅助船是目前我们比较关心的三大类,这个技术比较成熟,需求比较大。还有一个水下设备,宋董事长也讲到的未来的发展不能只在海底生产系统方面,事实上容量越来越大,海底的生产系统发展和海面上的发展有很多优越的地方,安全性也好,不受大气环境、风浪的影响等等。所以当前钻井平台、生产平台和海工辅助船应用比较大,未来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重视海底的生产系统研究。
下面我讲一下我们国家海洋工程装备发展的现状。先介绍一下发展历程,伴随我国海洋油气开发过程,我们国家海工装备起步比较早,1966年建成第一座钢结构导管架平台,1972年建成第一座自升式钻井平台,1974年建成第一艘双体浮式钻井船,1984年建成第一座半潜式钻井平台,1989年建成第一艘FPSO。 应该说早期我们起步比较早,但是我们起步主要是在浅海里面,我们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没有全面的在海工装备对外开放,所以我们尽管起步比较早,但是发展比较缓慢。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世界海工装备市场比较低迷,所以我们在90年代基本上没有大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在海工装备领域取得不少进展。首先是自测式平台我们实现了批量,海洋工程辅助船占世界的份额在30%以上,多的年份达到了50%,特别是建成了一批国际上最先进的海洋工程主流装备,包括三千米深的钻井平台,特别是蛟龙号创造了世界纪录。 这个表统计了这几年我们发展海工装备具有世界级水平的一些海工装备,里面大家都看到,都具有世界级水平,世界第六的海工装备。这里面引用一些重要的单位,振华重工在大型起重船方面作出很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