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造船市场正经历深度调整,而且这一调整将持续一段时间,各造船企业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只有充分认清形势,企业才能将自身的发展战略、战术安排得更加科学,才能比较平稳地度过低谷期。

创新开发 努力承接订单

获得订单是船企生存的永恒主题。当前,船东更看重符合各种新规要求、节能减排效果好、运营成本低的新船型,并且拥有充足的选择时间和余地。在这样的市场形势下,接单绝不能靠运气,船企必须加大创新开发力度,全方位地投入,增强设计、经营队伍的力量,改进企业运作的机制,提高运转效率,改进工艺,甚至可以推行必要的技术改造等,尽快推出适销对路的新设计、新船型。

在承接新船型订单方面,船企不能饥不择食,必须吸取历史教训。上世纪80年代,也曾出现过一次船市萧条,常规船型订单难寻踪迹,很多船企在缺乏足够准备的情况下进入了陌生的高技术船型建造领域,结果都吃了大亏。为了避免历史重演,船企一定要先进行技术谈判,再进行报价和商务谈判;要把技术规格书吃透,对主要配套产品进行询价后再报价,不要轻易地在锁定船价后再讨论技术问题。

狠抓质量管理 用好劳务工

最终反映到产品质量上的,是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好的产品质量不是靠上级监督、检查出来的,而是靠企业从思想上到具体行动上一步一步优化质量管理得来的,这种积累最后形成了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品牌,使船企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当前形势下,船企可以适当放慢生产节奏,抓好各项基础工作,实现质量管理提升。

不得不承认,不少质量问题是由工程外包、以包代管造成的,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熟练工人队伍,是决定企业生存的大事,大家一定要结合企业长远发展战略,来搞好这项工作。对于这个问题,一些优秀企业的成熟做法是:尽管薪酬制度、用工身份不同,但仍把劳务工纳入基层班组,进行统一管理。这样一来,企业的思想工作、好的企业文化、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及企业对各类员工的关怀、照顾,就能层层落实到班组,落实到每一个具体岗位上,让劳务工和正式职工一样,认真做好每一道工序,自觉地阻止不合格的半成品转到下一道工序去,确保产品质量过硬。

努力调整结构 行业上下携手共进

要转变过去各地、各企业强调造船“吨位”的观念。吨位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规模,在数量上反映行业发展的一个方面。就造船强国的内涵而言,仅仅数量还不够,效益好才更实际。目前,有些地方上还在强调造船吨位上台阶,某些地方甚至提及转型升级、进入海工领域时,注意力仍然放在扩大产能上,这严重违背了科学发展的规律。事实上,调整结构,向高端的海工装备、豪华邮轮以及远洋渔船、各种特种船舶领域进军,最重要的是要在人才、技术、市场和管理上下功夫。

在“十二五”的后三年,国家可能会从启动内需入手帮助船舶工业,如果船厂因此拿到新订单一定要带动配套企业,要努力选用国产的主机和各种船舶配套产品。船舶行业上下一定要承担起帮助配套企业的责任,只有共同发展了,我国船舶工业才能真正做强。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