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第一个“区港联动”保税物流试点项目,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园区)至今已运行十周年。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园区已成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物流园区。伴随着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运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再次登上“创新”舞台。

截至去年年底,园区累计引进中外物流企业40家。其中,境外物流企业占比70%;贸易企业60家,累计吸引外资5亿美元,全球前20位的跨国物流企业有50%进驻园区。

封关面积仅为1.0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究竟有怎样特殊的吸引力?近日,《航运交易公报》记者专访上海外高桥物流中心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桥物流中心)常务副总经理邢慷弟,且听他讲述园区的创新之路。

集聚效应凸显

园区总投资50亿元,自2005年试营运以来至去年,年进出区货值突破1000亿美元;年海关关税突破100亿元;年实际外贸进出口额突破200亿美元,园区各项综合经济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目前已建成营运仓库面积48万平方米,在建库面积22万平方米将于年内竣工使用,总面积达到70万平方米;“区港联动”转运区14万平方米,商务和关检设施4万平方米。邢慷弟对此颇感自豪,他说:“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以园区为基础的产业联动发展新格局。”

十年来,普洛斯、凡宜和、丰树、麦格理、新鸿基等国际知名的工业房产商及产业基金与园区进行多次合作,如24万平方米的二期仓库和22万平方米的三期仓库等项目的合作。随着园区内跨国物流企业如商船三井、敦豪、日通、经贸山九、世天威等入驻,企业规模逐渐扩大,园区内形成了结算、单证、物流中心的集聚效应。“园区引进了一些功能性的跨国物流贸易商、分销商、供应商,如贝尔直升飞机、英特尔和雅马哈等具有世界知名度的重点配送项目,使园区功能创新成果真正得到应用和发挥,园区的采购、配送和中转业务逐步提升。”邢慷弟表示。

在企业不断集聚的同时,国务院赋予园区诸多优惠政策的落地仍存在不少需解决的问题。邢慷弟坦言:“比如在转口贸易方面,目前上海港存在转口贸易的特殊性与监管系统的兼容性不匹配、口岸功能与区域功能不对接、一线中转系统与二线备案系统不畅通等三大问题。在园区、港口双方以及海关、国检等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园区创新海运直通、区铁联运、先进后报等模式,重点开展了出口集运、进口配送、国际转口等业务,使得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进出口量日益增长,境外信息技术产品、工业零部件进口规模逐步扩大,进口品牌奢侈品品种逐年增多,对长三角制造业的无库存供应链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加。”

邢慷弟表示,未来园区将坚持集约化经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国际采购、国货复进口及国际转口业务新模式,成为跨国物流企业重要的经营网络和供应链管理节点。“相信随着功能深化和营运结构的日趋完善,园区的产业能级将呈现出发展新空间。”

为航运中心服务

上海港目前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全球第一大货运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正向纵深发展。

根据国务院赋予的优惠政策,园区实行“监管合一”的管理模式,享受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特殊政策,设计了国际中转、采购、配送和转口贸易“四大功能”,并在“四大功能”的基础上创新十几种业务运作模式,以促进货物在境内外快速流动、港区一体化运营和提高服务管理效率的目标。邢慷弟说:“园区着力于体制、科技和管理创新,率先试点促进国际港航产业与现代物流产业联动发展。”

从园区试点“区港联动”至保税港区试点“区港一体化”深化发展的历程来看,保税仓储的发展将会融合传统物流及口岸物流的运作特色,在原有仓单管理的基础上形成港航区一体的信息网络,逐步开展如电子订舱、仓储管理、货物跟踪等综合航运服务,为海关、检验检疫提供一体化的管理创新条件,形成高效率的贸易便利化环境。

目前,亚洲地区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发展较快的主要是釜山、香港和新加坡等枢纽港。如今,上海港也希望发展国际中转集拼业务。

邢慷弟透露,园区国际中转集拼服务中心项目于3月7日召开首次项目论证会,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相关部门、上海海关有关部门参加了会议,对该项目详尽分析和论证,并对项目方案作出重大调整。4月份,园区方面专程拜访上港集团有关部门,对上海港国际中转集拼业务的现状和流程进行调研和讨论,结合首次论证会的有关内容对方案重新设计。6月初,与商船三井、嘉里大通、日通、三运、近铁、东方海外、丹沙、太平名威等进区客户对方案全面论证和探索。

对国际中转集拼业务,邢慷弟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园区将利用国际中转集拼服务中心平台实现港区中转箱在区内的拆箱再拼。同时,在海关简化进境备案的过程中,还将逐步探索取消不涉及国内贸易的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提供贸易合同、发票的流程,真正推动境内外快速集拼、集运。

起舞自贸区时代

作为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邢慷弟认为,园区肩负着探索和实践综合监管及贸易便利化战略实施的先行先试任务。

邢慷弟重点提及,未来园区将要建设“三大平台”。一是国际海运服务中心平台。这是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物流一二线快速通关、集拼和放行的重要载体,也是园区向区港一体化运作的重要探索和实践,为上海自贸试验区“一线、二线”柔性监管提供功能平台。二是大宗商品期货交易交割平台。建立大宗商品国际交易中心,开展期货交易和现货交割业务,实现指数发布、仓单签发、商业保理等金融衍生服务,成为净价交易、保税交割的重要场所。广泛集聚国际包括LME在内的保税业务合作,争取引进LME期货交割点,进一步扩大保税交易交割业务,努力提高金融衍生服务的创新水平。三是港航物流服务增值平台。适应全球物流快速整合模式的新业态,建设“低度行政管制、高度自主管理、通关高效便捷、加速货物流通、消除商务障碍”的开放型增值服务平台。引进知名电商、贸易商和品牌商,营造国际交易展示中心、进口商品分销中心、国际商品订单中心、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国际物流单证中心、国际期货交割中心、金融衍生服务中心以及产业功能研发中心。设计港航区一体化运作模式,构建前店后库的经营网络,推进线上订单、线下配送的跨境电子商务,拓展生产链与物流业务延伸,努力提高保税物流的增值服务水平。

在建设“三大平台”的同时,邢慷弟认为园区未来的发展必须注重联动发展。“一是深化‘区港联动’,优化‘区港联动’的产业结构,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发挥国际港航的产业优势和腹地功能的综合优势;二是实现‘区铁联动’,适应中国制造业产业发展梯度转移的新格局,推动制造业中无库存供应链两端延伸的新要求,实现保税货物的出口退税、区间调拨、零部件拼箱和分拨配送等各项保税业务由园区向长三角和长江流域辐射开展;三是构筑‘区区联动’,形成产业布局新框架,注重亚太地区区域性之间的B2B和中国市场的B2C,建设扩大出口规模的跨国采购中心和国际商品进口的分销中心,提高上海自贸区新型贸易的创新水平;四是推进‘项目联动’,发挥上海自贸试验区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效应,把握可操作、可持续的市场机遇,把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溢出效应与长三角和长江流域合作机制有机结合,实施‘走出去’战略,发挥合作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产业合作、保税贸易、期货交割、物流营运等方面实现联动发展、优势互补,立足上海自贸试验区、走出上海自贸试验区。”

对于业界忧虑的上海自贸试验区行政办公中心迁移至临港后可能会对园区内物流企业带来负面影响之说,邢慷弟明确表示,外高桥与洋山各具特色,可以共同成长,只有互补,没有影响。让他担忧的是园区和洋山港区未来的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这也是主管部门正在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