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巢湖水域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然而随着机械化船只的出现,帆船逐渐消失于巢湖的水面上,成为老一辈巢湖渔民的记忆。但是,在航模手艺人汪锋的努力下,一艘艘昔日老木船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除了无法供人乘坐和行驶外,船上应有的东西,一样都不少,其大小完全按照真船比例进行缩微。

巢湖出生的汪锋与他的“帆船情”

五年打造最美巢湖船模

记者来到汪锋家看到,数艘帆船模型摆放在案几和大桌上,最大的模型身长1米有余,最小的有30多公分,有柚木和红木两种质地,光滑的船身、精致的船帆,栩栩如生。

“我是巢湖中庙人,从小就在巢湖岸边长大,经常到这些帆船上玩耍,可以说这些都是我孩童时最珍贵的记忆。”汪锋告诉记者,遗憾的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巢湖湖面上的帆船已难觅踪迹,如今的渔船都已经被机械化船只所代替。

1993年的一场车祸令汪锋失去了双腿,也正是这场意外,让他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巢湖帆船,则成了他一直挥之不去的记忆。“我当时有个心愿,就是想亲手打造出具有巢湖特色的木帆船,将这段帆船时代用船模的形式记录下来。”五年前,汪锋开始搜集制作巢湖帆船模型,这次尝试让他欲罢不能。汪锋的父辈兄弟三人的职业是木模工,三叔更是一个狂热的船模爱好者,曾经是江堰市宁江机床厂木模车间主任的他,从事船模研究数十年,对巢湖大划子情有独钟,先后完成数十个。入门船模,三叔给了他很多帮助。

“完成一艘船模远没有你们看到的这么简单,前期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搜集巢湖帆船的资料和图片。”由于巢湖的帆船大多没有设计图,汪锋只能通过文献和图片进行比对分析,并通过阅读大量船舶结构设计书籍对船体构造进行设计,他还经常带着自己的设计图去巢湖岸边寻找当年的老船员请教和指正。功夫不负有心人,焦湖划子、粮划子、跳驳子这些巢湖最具特色的木帆船被汪锋一一攻破,并完全按照真船比例进行缩放制作。

木帆船虽小却“五脏俱全”

“船模不仅仅只是做个空壳子看起来像就可以了,船模也是船,虽然不能行驶,但基本的功能一个都不能少。”记者发现汪锋制作的焦湖划子非常逼真,船帆可以通过绳索进行升降,船舱的盖子可以打开,舱内可以存放物品,甚至在船面上还能看到为了排水而设计的凹槽。船身的每个部件都做得十分精细,船虽小但“五脏俱全”。

“打造一个船模耗时3至4个月,光一个船模的零部件就有300多个,帆、舵、舱、锚、绞关、楼子、披水板等部件和构造做工考究,均是按大船样式的缩小比例制成的。”汪锋表示。

巢湖木帆船种类繁多,都是自清朝以后由湖北、江西等地引进巢湖,成了本地定型船种。各地船型特征和适应航区都不相同。现在汪锋做打造的船模主要是焦湖划子、粮划子和黄梢子。 “接下来,我要开始打造巢湖流域另一艘别具特色的木帆船——跳驳子。”汪锋告诉记者,跳驳子在三河水域一带较多,其特点是船板薄、船身轻,船头大而宽平,吃水浅,宜在浅水航道航行。“这种设计方式结合了当地的水情,蕴含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他进一步解释说,巢湖过去淤塞严重,冬季枯水期航运繁忙,平底方头船的设计理念可以防止阻沙搁浅。

希望携帆船亮相“渔火节”

制作船模很耗费精力,虽然汪锋时常面临体力和心力的双重考验,但他始终追求船模制作在比例和结构上的正确,力争让自己的船模无限接近巢湖帆船。

“渡江第一船”船模就是出自汪锋之手

在汪锋看来,打造巢湖木帆船系列模型是他的使命。“自古以来,居住在巢湖岸边的劳动人民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船只,有的用于捕捞,有的用于运输,这就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木帆船文化。巢湖帆船虽然消失了,但往事并不如烟,后人想了解巢湖帆船,不能全然找不到途径。”

去年由合肥在线举办的“巢湖渔火节”再现了千盏灯笼闹渔火的盛景,不仅让人们再度关注起巢湖湖面上的渔船,也令汪锋心向往之。“今年有机会的话,希望我能带着我的帆船一起参加巢湖渔火节,让更多人了解巢湖的文化风情。”汪锋说。

随着钢铁船只的逐渐普及,木帆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思乡之情和回忆只能常驻于汪锋心间,庆幸的是,这些木帆船模型将这份记忆留存了下来。· 实习生 王晓悦 文/摄·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