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倡议中至关重要的一翼,而航运业是联系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支撑性行业。“一带一路”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航运业可以起到对“一带一路”交通网络实现有效沟通和联系的作用,使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分工合作更加合理。航运业是一个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的产业,而航运企业作为航运业中的个体,其命运又是与整个航运业的发展态势息息相关。航运企业如果要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考虑其自身与“一带一路”倡议有效对接的问题。

“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最终要落实到企业

航运企业不仅要实现自身的“走出去”,而且肩负着带领其他产业“走出去”的神圣使命。“一带一路”倡议确实给中国企业开辟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开发出巨大无比的市场。而航运企业应当成为这个市场的开拓者,为中国企业能够“走出去”构建一个畅通的海上交通运输网络。一些相关产业,如制造业需要以航运为主要载体,实现国内外贸易流通。例如,现在国际上广受欢迎的中国装备,我国水泥、玻璃、陶瓷、新型建材等基础原材料领域的成套技术和大型装备都是世界一流的,并不比发达国家差,在性价比上甚至是最优的,这些大型设备走出国门以及推动国际产能合作都有赖于航运企业的大力参与。因此如何实现航运企业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对接,对于航运企业自身和航运相关产业来说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命题。

航运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自身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所处的位置以及应当做出何种调整措施。

第一,航运企业应找准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定位。从航运企业经营的业务角度划分,航运涉及内容广泛,包括与港口、船舶、货物相关的基础航运资源;为完成货物运输而提供一系列服务的船舶经营、船舶登记、入籍、保险、法律、中介代理、金融等在内的服务,以及航运信息、知识、决策、政策、规划等创新产品的职能航运。这三类包含的业务均属于航运的范畴。从航运企业的规模划分,有的是跨国性的国企,是整个行业的领军者;有的规模虽小,但数量大,对整个行业的经济贡献度也很大。找准航运企业在某个细分领域的定位,才能最大化政策优势,顺势而为,有所作为。对于航运界的龙头企业,在航运业目前的联盟化和大船化趋势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可以“走出去”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港口和其他航运企业建立起陆海联盟和海海联盟,利用大船化趋势有效分摊成本,从而与各企业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

第二,航运企业应积极关注整个行业动态和政策环境。这里所指的行业动态和政策环境不再局限于国内,行业动态和政策环境也应当走出国门,关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行业动态和政策环境,深度调研市场将有助于航运企业摸清行业现状,预测未来行业发展趋势。

第三,航运企业应运用态势分析方法自我剖析。目前航运业从国企到民企都要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响应是好事,但航运企业是否具有这种国际布局的能力和战略思维,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和战略需求,不能盲目走出去,因此企业在布局“一带一路”战略时要与航运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和发展实力相吻合,这样才能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搭上政策优势的顺风车,实现航运企业的快速成长。

“走出去”需进一步强化海洋意识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崛起不仅应是经济事件,更应该是文化事件。有一句话非常有道理,即五年的企业靠产品,十年的企业靠技术,百年的企业靠文化。中国企业目前可能不缺产品、不缺技术,但文化软实力是中国企业的最大“软肋”。

对于航运企业来说,“走出去”需要强化海洋意识。一系列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国家固步自封,只是闭门造车,国家就会落后,即使有再好的机遇,都会擦肩而过。这条经验同样适用于企业。航运业是一个面向海洋的行业,海洋素来是“有容乃大”的喻体。海洋文化或是海洋意识提倡的开放、创新、冒险、竞争的精神和“一带一路”倡议思想是不谋而合的,所以我国航运企业能成功“走出去”的首要任务就是深入贯彻“一带一路”倡议思想,强化海洋意识,培养海洋文化,用海洋意识来重塑我国航运企业家精神。

那么,我国航运企业如何贯彻这种海洋精神并强化海洋意识?

第一,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并融入沿线国家多样化市场。开放包容是跨国企业必须具备的企业文化,我国航运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不同国度民族文化的影响,21世纪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经济体制、法律制度以及开放程度等方面各有差异,由此形成的价值判断、行为习惯和市场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国航运企业和他国在合作上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航运企业在合作中要秉承“尊重对方的政治立场和道路选择”的原则,做到不干涉不强求,营造出一种平等自主和平共处的企业文化。直面文化差异的同时,求同存异,重视沟通的价值,在互利共赢合作的基础上,寻求文化的契合点,促进双边或多边的市场对接、机制对接和产能对接。

第二,以创新能力努力实现航运企业新的增长点。创新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之不竭动力。“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我国航运企业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激励我国航运企业改革创新。我国的航运企业不仅要能够提供服务,还要提升自我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整合资源的能力。

第三,以冒险的勇气摸索出一条适合企业发展的道路。改革开放就是一个绝佳的案例,正是在改革开放中我国摸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这其中就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冒险精神。放眼当下,“走出去”的风险主要来自于政治与安全领域的风险,法律、税务及金融方面的风险,文化、习俗和宗教方面的风险以及盲目“走出去”带来的风险。“一带一路”倡议符合世界各国都看好的中国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经济模式,而且很多发展中国家都非常希望能复制中国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所以实际上在这种经济模式下,航运企业面对的风险大大小于当年中国改革开放试验时所经受的风险。

第四,以互利共赢的竞争意识在国际市场中在争得一席之地。资源的有限性催生了竞争。但是竞争并不是绝对的,我们应当提倡一种建立在互利共赢基础上的合作化竞争模式。以互利共赢的文化理念引领航运企业对外合作,有助于航运企业拓宽合作区域和领域,与合作者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促进经济合作的基石坚实可靠。

航运企业的“一带一路”发展策略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全球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全新探索,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首先,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繁荣,外汇储备丰厚,整体经济增速从高速到达了中高速,导致一些产业出现过剩现象,因此,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迫切地需要“走出去”,来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流动。其次,符合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规律。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证明,国家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一个共有的特征就是大规模“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正为我国大规模“走出去”提供了良好契机。

此外,“一带一路”倡议为尚处于缓慢复苏状态的航运业带来了新增长点。目前,国际航运市场复苏迟缓,仅仅依靠经营管理难以显著改善企业业绩,“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简单的商品、产能输出,还包括服务和资本的流通,对航运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为此,我国的航运企业应当主动融入这一倡议,助推我国经济对外开放。这既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抓准机遇、提升企业自身的明智之举。

第一,保证航海人才资源质量,满足“一带一路”倡议人才需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庞大而长期的复杂工程。我国航运企业对“一带一路”倡议要做好充足的研究准备工作。既要认真研究“一带一路”中的新业务、新市场,也要做好当前市场形势的调研工作,尤其是人才资源市场。

航运企业的高效运行,离不开航海类人才的支持。目前,航运业对航海类专业人才资源需求逐渐扩大,竞争激烈现象较为严重。而航海类人才资源短缺,并且人才流失的比例也呈现出递增的态势。这与海员的社会地位下降、福利待遇降低、海陆薪资差别缩小、工作环境较差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导致部分航海类专业毕业生毕业选择陆上其他相关专业工作,或在船服务时间大大减少,既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又阻碍了航运企业的发展。

为此,我国航运企业应积极借鉴国外航运企业的海员管理模式和成功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加快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深入探索航海人才流失的原因,做好航海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合理优化航海类人才资源配置,提高海员的薪资待遇和福利保障,科学安排海员在船服务时间,改善企业人文环境,提高船员对企业的归属感。同时,航运企业应与学校的培养模式高效衔接,制定相应的招聘、培训及管理航海人才制度,完善培养培训机制,实现航海类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合理流动,保证航海人才的“质”与“量”。

并且,航运企业可以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机遇,大力拓展运输链、服务链和价值链等,扩大人才吸收力度。这不仅能够使企业产业布局更趋多元,有效抵御航运市场周期风险,还可为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及转陆上工作提供更多选择,有效避免人才流失。

同时,航运企业应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对人才资源的吸收和配备做出合理调整,建立长效机制,保证航运企业及我国航运业的健康发展,满足“一带一路”倡议对航运企业的人才需求。

第二,与“一带一路”倡议紧密结合,推进发展。

目前,我国航运企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明显,即适应船舶大型化和专业化的国际市场需求,既要“拓展”,也要“深耕”,加强与其他国家、地区港口及航运企业的基础设施及航道建设、技术研发等方面合作。同时,加强节能环保,高效节约,提高成本竞争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旨在促进较大范围区域内国家的经济共同繁荣发展和国家之间的外交及贸易双、多边合作。“一带一路”建设与我国航运企业发展相结合,必将起到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积极作用。

一方面,航运企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实践者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引擎。既扮演着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角色,同时承担着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运营的重任。加强航运企业对外合作和交流,提高我国航运实力及航运地位,将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有力保障。并且,我国航运企业注重合作、加强节约节能的总体发展趋势,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宗旨相契合,将有助于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如港口布局优化调整、航线密度增加、规模运输性提高等方面,都将直接推动我国航运企业的发展。并且,“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海陆两条主线的互联互通,将密切中国与中亚、北欧甚至北美等地区国家的关系,进而对中国的对外贸易流通及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届时作为承担我国主要对外贸易的航运企业必会顺势而为。

为此,我国的航运企业应与“一带一路”倡议紧密结合。把“一带一路”建设的框架思路,作为企业战略优化、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据;把“一带一路”建设的路线区域,作为航运企业开拓市场、发展海外事业的重要突破。把“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重点,作为航运企业服务客户、创造价值的重要动力。充分发挥运输优势、物流优势和方案优化优势,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在巩固传统东西航线的基础上,加大南北航线的市场开拓力度。积极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及辐射区域,包括东南亚、南美、非洲、中东欧等新兴市场。

第三,建立保障协调机制,保证“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实施。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政治制度、决策机制、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模式、宗教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各国的政策、利益协调起来势必会复杂且困难。我国在乘“一带一路”东风“走出去”的同时,还面临风险大、投入高、障碍多的局面和政治、安全等潜在风险。并且,“一带一路”是中国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基础,它与自贸区建设是“一体两面,相互配套”,与京津冀协同和长江经济带等战略有机衔接、互为支撑,与全面深化改革、海运强国战略,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我们要把视野放宽、放远,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保证“一带一路”倡议与其他地区发展战略协同发展。

对此,除了要做好评估,密切关注我国与相关国家的政策和法律变化情况外,我国航运企业还应提高对海内外市场资源的敏感性,充分发挥其对市场动态最为敏感的“末梢神经”作用,广泛收集信息,深入挖掘数据,预测风险级数及预期,为科学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同时,航运企业还应建立针对信息数据安全、资金流通、部门及企业协调、资源配备等方面的保障协调机制,增强海运系统及市场内部协同合作的有效性和流动性,不断扩大协同效应,收集市场动态、政策消息,搭建信息沟通共享平台,保证“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实施及全面推进。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